分红是如何被蒸发的?论除权除息对持仓成本总额下调的意义!

Connor 币安交易所 2023-02-27 93 0

我们都知道,中国A股与港美股在除权除息的操作上是不一样的。中国A股的上市公司分红之后,除了用股权登记日的收盘价减去每股分红金额,计算出一个除权除息价,作为第二天开盘的参考价外,还要从投资者的持仓成本总额(本金)里面扣除分红金额。

因为除权除息价只是第二天开盘的参考价,实际交易过程中并不一定按照除权除息价成交,所以这个价格并不具有实际意义。对投资者而言,是否从持仓成本总额里面扣除分红金额,才是真正的利益所在。

我们看这张图,这是A股中的其中一只股票。2022年6月10日,买的时候的成本单价是40.12元,成交100股,总成本4012元。7月14日,分红152.2元,券商提前扣除大约10%的股息红利税14元,还剩138.2元,100股,每股分红就是1.382元。

分红之后查看自己的持仓变化情况,发现成本单价从40.12元变成了38.738元,每股分红1.382元就是变化的原因。持仓数量100不变,持仓成本总额从4012元变为了3873.8元。所以结论是:A股分红之后,会从投资者的持仓成本总额里面扣除分红金额。

投资者的持仓成本总额表示什么意思?成本总额下调又意味着什么?

由于本文的核心是讨论除权除息对投资者持仓成本总额的影响,为了不造成头重脚轻的感觉。对投资者持仓成本总额的理解,请查阅《为什么说价值投资的本质是:持仓成本总额与公司内在价值的博弈?》。结论是:投资者的持仓成本总额,表示投资者对该公司的内在价值进行的金额押注。

投资者觉得这个公司值100元,投资者就会在100元以下的价格购买股票。这100元是判断股票投资输赢的一个标准或者参考物,不能被任何人以任何理由修改为其他价格,否则就剥夺了投资者对公司内在价值评估的权利。公司内在价值涨到了102元,投资者就赚2元;内在价值跌到了98元,投资者就亏2元。对投资者而言,押注时应该押注什么价格,参考的对象是公司的内在价值;应该押注多少股,参考的对象是自己的购买能力。也就是说押注单价是核心,数量只是一种加倍效应。

持仓成本总额下调又意味着什么?

持仓成本总额下调就表示投资者卖出股票换了现金。持仓成本总额下调为零时,表示投资者全部卖出,如果得到的现金和成本总额一样时,表示投资者以成本价卖出。同样,成本总额下调一部分,表示部分卖出了,下调的金额等于得到的现金时,表示以成本价卖出。分红之后,持仓成本价下调的金额和分红相同,就表示投资者以成本价卖给了公司。

展开全文

多说一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以成本价进行的交易对账面上赚钱的投资者不利,对账面上亏钱的有利,对不亏不赚的不影响。成本价100元,持仓100股,股息率为2%,如果账面盈利20%,那么投资者亏损40元,亏损比例0.4%;如果账面盈利100%,那么投资者亏损200元,亏损比例2%。

首先,不要小看这0.4%或2%,因为银行的定期存款只有4%左右,标普500的平均投资回报率只有9%,这9%是有波动风险的。其次,这是按照2%的股息率计算的结果,如果按照大多数银行股的股息率6%计算,那么亏损比例就是1.2%或6%。总结一下就是:除权除息对股息率越高,账面盈利越多的投资者越不利。反之,除权除息对股息率越高,账面亏损越多的投资者越有利。

我先对这个表格做一个解释,表格中A代表投资者,B代表公司。我这里的持仓成本总额指的是成本单价和持仓数量的乘积。A在市场中以100元的价格购买了100份,市值10000元,此时盈亏为0。之后,B以现价100元向A买了2份,市值200元,此时B也是盈亏为0。A卖出之后,还剩98份,现价100元,所以市值9800元。因为A以成本价卖出的,所以卖出之后仍然盈亏为0,也就是成本总额等于市值9800元,那A的成本单价就应该是100元。

但是现实中,我们看到自己账户在分红之后,成本单价下调了,但是持仓数量并没有发生变化,就以为自己没有卖出股票,这个是不对的。不要被持仓数量麻痹,因为成本总额下调就意味着您用股票换了现金。这个没关系,应该关注的是成本总额的变化。

这个表格中成本总额下降200元,得到的现金也是200元,所以是以A的成本价100元成交,等价成交。如果A下降的总额是200元,得到的现金是300元,说明A赚了100元,溢价成交;如果A下降的总额是200元,得到的现金是100元,说明A亏了100元,折价成交。

溢价和折价交易导致的成本总额变化过程,看下图,大家可以自己演算一下卖出100份,成本单价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如果A得到的现金刚好是下降的总额的1.1倍左右,那可能是还没有扣除10%的股息红利税。扣除之后,如果等于下降的总额,就说明A是以成本价卖出的。(您可以查看一下自己的账户)

因此,持仓成本总额下调就意味着,投资者与公司之间是交易关系,而不是分红。这种交易不能理解为还钱,因为公司的钱就是股东的钱,没有拿自己的钱还自己的说法。公司向投资者购买股票,叫作股票回购。但是,持仓成本总额下调之后,流通股的数量并没有减少,所以公司并没有买到股票。公司花了钱,没有买到股票,只能说明公司的分红被蒸发了。

换一句话说,除权除息对投资者持仓成本总额造成的变化,和投资者自己卖出股票对持仓成本总额造成的变化是一样的,分红的现金和投资者用股票换的现金也是一样的。也就意味着分红的现金本质是投资者用自己股票换的现金,也就意味着分红在事实上已经被蒸发了。

为什么说公司花了钱,没有买到股票呢?原因就是,分红之后错误地下调了成本单价,而不是持仓数量。

试想一下,如果成本单价保持不变,下调的是持仓数量。那么,公司就像投资者一样,手里也有了一个股票账户。如果股息率是2%,那么每一次分红,公司的股票账户,就会增加2%的股票数量,把这2%的股票注销之后,市场就会减少2%的股票数量。公司市值不变,股票发行数量减少2%,每份股票代表的价值,就会增加2%,从100元变为102元。增加的2元相当于是,公司给投资者的分红。

当然,真正的股票回购,应当是在股票价格,确实被低估的情况下,按照市场价格去回购股票,而不是强行的按照投资者的成本价去回购股票。这样的回购,才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正确方式。

反过来说,如果公司股价,没有被低估,就应当把利润的一部分,以现金的方式分配给股东,让股东自己去寻找,那个股价被低估的投资机会。并且现金分红之后,不应该,再从投资者的成本总额里面扣除,否则就又回到股票回购的老路上了。

也就是说,从投资者的持仓成本总额里面扣除分红金额,本质上是一种交易行为,即上市公司用分红购买了投资者的股票。由于错误的购买方式,导致公司花了钱,却没有买到股票,也就造成了事实上的利润被蒸发。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公司没有能把这部分利润用于再投资,扩大生产,增加公司估值,也没有把分红送给股东。从这个层面上讲,反倒是分红少的公司,蒸发的利润少一些。

在除权除息制度下(除权除息会从投资者的持仓成本总额里面扣除分红金额),上市公司分红金额越多,蒸发的利润就越多,整个市场就越无限接近于零和博弈。

所以我说,除了新股上市和股票增发的虹吸效应,导致股市不涨之外,除权除息制度是中国A股过去10年不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