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5天后,欧盟对华摊牌,决定跟美并肩作战,展现强大的实力

Connor 币安下载 2025-10-15 2 0

当中国宣布稀土新规后,戏剧性的一幕在全球政治舞台上演。美国率先摆出强硬的姿态,而欧盟却出人意料地沉默了整整五天。直到10月14日,欧盟终于打破沉默,但却选择了一条令人玩味的道路——紧随美国之后,试图拉拢G7共同向中国施压。

欧盟贸易委员马罗什·谢夫乔维奇率先发难,宣称将联合G7对中国采取“强有力的回应”,并已与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通话,计划尽快召开G7视频会议。这种急切“站队”的姿态,不禁让人想起课堂上急于向老师表忠心的学生。

更值得玩味的是丹麦外交大臣拉斯穆森的表演。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代表,他在记者会上大声疾呼要对华强硬,却话锋一转,承认欧盟不会单独对中国实施报复性关税。这种前后矛盾的表述,暴露了欧盟在稀土问题上的真实处境——既想展现强硬,又担心独自面对后果。

拉斯穆森毫不掩饰地表示:“在稀土问题上,欧盟和美国盟友利益一致。”这句话道破了天机。欧盟宁愿放弃战略自主,也要紧紧抱住美国大腿,这种选择背后,是面对中国稀土优势时的无力与焦虑。

然而,现实往往比表态更加残酷。彭博社的一则报道揭开了欧盟强硬面具下的脆弱真相:全球半导体设备巨头、荷兰的阿斯麦公司已紧急启动稀土供应链中断应对预案。这家掌握全球最先进光刻机技术的企业,其多个关键部件完全依赖中国稀土制成的永磁材料。一旦稀土供应受限,不仅阿斯麦生产受阻,整个欧洲半导体产业都可能面临停摆风险。

这种依赖关系构成了当代地缘政治中最讽刺的画面:一方面欧盟官员在布鲁塞尔高谈阔论要对华强硬,另一方面欧洲最关键的高科技企业却在悄悄为可能的断供做准备。

更具启示意义的是美国的态度转变。在中国宣布稀土新规后,特朗普曾威胁对华商品加征100%关税,但不久后就开始软化立场,称加税“不一定”非要发生。这种从强硬到软化的转变,揭示了美国在稀土问题上的真实困境。耐人寻味的是,尽管美国已经“露怯”,谢夫乔维奇仍在硬撑,声称欧盟可能仍会效仿美国的强硬做法,但又补充需要先听取欧盟内部意见。这种既要面子又要里子的矛盾表态,活脱脱展现了欧盟在战略自主与对美国依赖之间的挣扎。

展开全文

从历史角度看,稀土之争绝非简单的贸易争端。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从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到战斗机、导弹制导系统,都离不开这些稀有元素。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稀土储量和最完整的产业链,这种战略优势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替代的。

欧盟的困境在于,它既想在价值观和战略上与美国保持一致,又无法承受与中国在稀土领域全面对抗的后果。欧洲各国清楚知道,即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建立独立的稀土供应链也需要数年时间和巨额投资。

中国方面的立场一直明确而坚定:稀土新规是基于国家安全和国际规则的必要举措。近年来,部分境外组织和个人通过伪造标签、虚报成分等手段,将中国稀土转移到军事敏感领域。这种行为不仅威胁中国国家安全,也违背防扩散国际义务。中国对军民两用物项加强出口管制,本就是国际通行做法。

与欧盟某些势力的“恶意打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要的是“规范用途”,确保稀土资源用于合法民用领域,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这种立场既符合中国利益,也符合全球产业发展的需要。

欧盟在稀土问题上的犹豫和矛盾,反映了更深层次的身份危机:是继续做美国的追随者,还是成为独立的战略力量?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欧盟在未来国际格局中的位置。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稀土之争只是全球力量重组的一个缩影。当西方国家习惯于通过施压和制裁解决问题时,他们或许需要重新思考: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合作远比对抗更能带来持久的安全与繁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