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粮票见证“粮袋子”变迁
在人们的印象中
计划经济时代的票证五花八门
买粮食要粮票,买布要布票
买烟买酒以及买缝纫机
电视机通通都要凭票
其中,还是要数粮票最为重要
今年65岁的张志军从十多年前开始收藏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类票证,现在已经收藏了5000余枚。让张志军走上收藏之路的,是一张小小的粮票,“当时,我在外地一个古玩市场无意中看到有人在兜售粮票,这让我一下子想起家中存放的几张粮票,而对于那个年代的记忆,也一下子全都回来了。从此以后,我就开始收藏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种票证。”
张志军来自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名露天电影放映员,母亲是棉纺织厂的一名工人。在张志军的印象里,关于粮食的记忆,是一顿又一顿的稀饭和粗粮点心。“那时候,生活拮据的人家只能喝米汤,吃不饱是常事。我们家的经济情况还好,平时可以经常吃到稀饭和粗粮点心。而米饭,则只有招待客人的时候才会煮。不管吃什么,吃完了之后,我们都会习惯性地把碗给舔干净了。”张志军一家人的生活是那个年代很多家庭的一个缩影。
展开全文
拿着粮票出门买粮,是张志军十六七岁时的记忆
“在那个年代,每户人家都有购粮证,而粮票是定额发放的,工人、干部、学生、男人、女人,各个工种,每人核定的细粮和粗粮标准是不一样的。没有粮票,有钱也买不到粮食。粮票的面值不同,有一公斤的、五公斤的等等。”张志军回忆道,“当我长大之后,就负责起了家里买粮的事。那时候,城里有好几个粮站,我都是去离我们家最近的阜阳粮站买粮。粮站里有大米卖,也有面粉卖,我买得最多的还是大米。”张志军说,那时候,大米也分好几种,有早稻米、粳米等。粳米最好吃,但是因为产量少,所以价格高,张志军家很少会买,“现在,当年的阜阳粮站早已不见了踪影,粮站旁的民房拆迁后建起了居民小区,现在又重建了新的小区,一幢幢小高层住宅楼拔地而起。”
(张志军收藏的粮票)
张志军还记得,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杆秤,他每次买粮回来,父母都会重新称一下,复核一遍,生怕少了。如果少了,那可是大事,得立刻去粮站说明情况,把少的补上,张志军也免不了被父母批评一通。
让张志军最难忘的一次,买完粮回来后,他忘了把剩余的粮票从衣服口袋里取出来,洗衣服的时候才发现,粮票已经被水泡坏了。张志军的父母罚他饿一顿,张志军没有因此抱怨父母,而是自责了很久很久。
1985年,国家粮食市场放开后,粮食像其他商品一样可以自由买卖了。特别是随着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和市场经济大潮的涌来,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们再也不用为“吃”发愁了。
如今的超市里,粮食品种琳琅满目,供市民选择。雪白的大米、面粉;绿油油的绿豆;黄灿灿的玉米;红彤彤的赤豆……应有尽有。既不要粮票,也无需大排长龙,想买多少买多少。进店后,店员会不厌其烦地介绍粮食的品种、产地、口感、价格。要是嫌重怕麻烦,也可以通过外卖平台在网上购买,外卖员会直接把这些送到家中。
张志军
“现如今,国家富强了,经济发达了,要什么有什么,想吃什么买什么,粮食再也不会成为生活中的压力了。不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一定不能忘记过去,要珍惜粮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张志军说道。
丹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马骏
编辑 苏苏
责任编辑 乐妍 新华
● 亲!您有一份“柿柿如意”待查收~
● 今晚7点,都来为这位丹阳姑娘打call
● 小小“诚信标签”字字温暖人心
● 赶紧通知父母,丹阳老年公交卡迎来新调整!
● 祝贺!丹阳这一企业助力车队取得优异成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