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到现在才终于明白,俄军被拖了3年,还是打不赢乌克兰!背后原因果然不出所料

Connor 币安交易所 2025-09-03 1 0

据报道,欧盟再次给乌克兰打款,数额是40.5亿欧元,由两部分构成:一块是“乌克兰融资机制”的30.5亿,另一块是欧委会的特殊宏观金融援助MFA的10亿。乌克兰总理斯维里坚科直接把这笔钱称作“推进重建的强心剂”,冯德莱恩那句口号式的表态——“乌克兰强大,欧洲更强大”——听上去像宣传,但放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里,它恰好点明了欧洲的地缘现实:只要乌克兰这道墙还立着,欧洲的边界就仍在俄罗斯门外。

紧接着,英国《金融时报》披露,冯德莱恩在访谈中提到,欧洲多国正就冲突结束后向乌克兰派遣多国部队制定“相当具体的方案”,法英主导的“志愿联盟”已经开会讨论,9月初还要在巴黎继续商量。更耐人寻味的是,特朗普被指已向欧洲方面保证会给这支欧洲主导的部队“兜底”,美国负责指挥控制、情报、监视这样的关键支撑。

与此同时,俄境内的另一头火又起了:俄国防部干部总局前局长、中将尤里·库兹涅佐夫,被查出拥有超过5亿卢布的异常财产,涉及现金、硬通货、珍稀币和珠宝,房产登记在家人名下,俄总检察院已提起诉讼,要求把这些财产收归国有,刑案也已进入审阅案卷阶段。摆在台面上的事实已经够清楚:战场上消耗没停过,后方的制度性泄漏并没堵住,外部的对手不仅没累,反而把补给线、资金线、政治线越编织越密。

俄军为何三年砸下去,没能实现战略性压制?核心不在“勇不勇猛”“有没有狠招”,而在这场冲突的形态早就变了。普京原本打的是2014年克里米亚剧本的升级版,意图用多方向高速突击推倒多米诺,靠震慑、斩首和纵深穿插,让对手在心理和指挥上自崩。结果基辅没倒,北部战线反被迫撤,马里乌波尔的围城变成苦战标志,哈尔科夫的反击让俄军不得不顾此失彼,一边承受东线消耗,一边提防北面穿插。

欧盟这次“再加码”的40.5亿欧元,说白了不是孤立的账本数字,而是一个稳定信号。钱从哪里来、流向哪里去,这套机制已经被跑顺了:欧盟层面的融资机制兜财政,MFA堵预算窟窿,北约成员轮流提供弹药、火炮、无人机,情报共享和训练循环持续运转。

展开全文

战术层面,乌军靠低成本无人机、机动火炮、有限的远程手段,对俄方后勤节点做持续穿刺,顿涅茨克、克里米亚等地的补给设施总在火力威胁里摇摆。俄军当然在东线继续加压,哈尔科夫方向集合过数万兵力,阵地轮战和消耗战延绵不绝,战报天天发,数字天天换,可战场图景不出现结构性塌陷。

更值得关注的是,欧盟已经在讨论俄乌冲突结束后向乌克兰派兵的具体方案。冯德莱恩亲口透露,法国和英国主导的“志愿联盟”开会讨论多国部队的组建,美国总统特朗普明确表示愿意当“后盾”。这支部队将由欧洲领导,人数可达数万人,美国则在情报、监视、指挥系统方面提供支援。这项安排在8月18日特朗普与泽连斯基及多名欧洲领导人在白宫会晤时敲定。西方国家在乌克兰的军事部署,将成为乌克兰军队背后的“威慑力量”核心。欧盟还计划在和平协议后继续资助乌方,培训乌军,保证乌克兰维持现代化兵力。

俄罗斯对此坚决反对。北约国家一旦在乌克兰部署军队,俄方会如何应对,目前还没有进一步细节。俄乌冲突已经不只是俄乌两国的冲突,而是整个西方体系和俄罗斯传统体制的正面对抗。

普京这三年,打到现在,才真正明白,俄军打不赢乌克兰,绝不是士兵不勇敢、武器不够多,而是世界变了。现代冲突拼的是体系、技术、全球协同和社会韧性。乌克兰借助低成本无人机和西方现代情报体系,实现了对俄军的不对称打击;西方舆论、外交体系帮乌克兰赢得了全球同情和支持。俄军的“兵力+火力”优势,在现代冲突体系下被逐步稀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