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原研药缺货致价格翻倍,如何缓解普通人的用药焦虑

Connor 币安下载 2025-10-27 2 0

文丨布丁

跨国药企退出后,原研药价格越来越高了?

据红星新闻,“赛能”缺货涨价的消息近日在网上流传。赛能是硫酸羟氯喹的原研药,由法国知名药企赛诺菲生产,广泛应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数据显示,2023年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硫酸羟氯喹片的销售额已突破14亿元,赛诺菲份额在18%左右。

某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一盒赛能(0.2g*10片)的价格多在65-100元之间;若选择外卖送,价格则翻倍至140元。而在此前,一盒赛能售价只需40元左右。

社交媒体平台上,另一款原研药——降压常用药“活络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涨价的消息,也引发了很多人的讨论。活络喜在电商平台的售价,最近一段时间从一盒(5mg*28片)60块涨到了90多块。

原研药为何涨价不断?

对于赛能的涨价,红星新闻采访的一位线下药店员工表示,这与公司从渠道进货的价格不稳定有关。赛诺菲方面回应称,公司没有对赛能的价格进行调整,零售分销商对售价有自主定价权,涨价属于市场行为,目前赛能在市场上供货量充足,公司也会持续保障供应和价格稳定。

也就是说,药企并没有上调价格,也没有减少供应。涨价一是买的人多了,随着多款原研药退出中国,不少人担心以后很难买到原研药,于是选择多囤药,需求涨了,药价也跟着涨。也不排除有些零售商看市场好心里有想法,抬高了价格。

跨国药企虽说没有主动调价,但在我国药品集采仿制药低价中标的冲击下,部分药企改变运营策略,调整业务模式,也间接造成了原研药价的上涨。集采之前,跨国药企在渠道层面主要聚焦院内市场,以能进医保为主要目标。不管有没有中标,为了跟仿制药争夺院内市场,很多原研药都会不同程度地降价。同时,原研药从药企直接进医院,能避免重重流通环节抬高药品价格。

现在原研药因价格高,无法跟仿制药竞争,能进入医保的少之又少。跨国药企于是调整方向,转向市场增长空间巨大且品牌溢价自由的院外市场。有的把部分药品的商业化运营转让给了国内药企,有的则把渠道更多铺向药店和电商,大幅增加了它们的话语权。

展开全文

去年11月,知名跨国药企辉瑞将针对肺癌与乳腺癌的4种成熟药物的商业化运营,转手给了华润医药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包括曾经的明星产品“阿诺新”(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癌)。

另有某中小型跨国药企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此前院内市场占比50%,如今已缩小至20%,剩下的80%中,50%的渠道铺设分给了零售药房以及电商,由公司自有团队负责,剩下的30%则交给了经销商或合作伙伴。

也就是说,跨国药企甘愿当“甩手掌柜”,把市场定价权交给合作伙伴或零售商。在原研药的持续涨价潮中,跨国药企肯定是受益方。他们“纵容”零售商涨价,说到底也是利益考量,销售额大增,自身的财务报表会好看很多。

而且,药品不同于其他商品,可替代性没那么强。放着便宜的仿制药不选,也要选原研药,多半是刚需人群。为了治病,这部分人不得不承受高溢价,跨国药企和零售商也就不怎么担忧涨价减少市场份额。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原研药的讨论很多,背后反映的是一些人的“用药焦虑”。原研药不一定就比仿制药好,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更适合用原研药。如果医院保留原研药的购药渠道,哪怕是自费购买,患者也不会那么恐慌,不会急着囤货,一些零售商囤货居奇、随意抬价的算盘,就没法打响。

反之,如果原研药只能在院外市场流通,仿制药的药效又不能做到完全取代,涨价可能是患者不得不面临的常态。随之而来的代价,是不是患者必然要承受的,值得深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