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丨数字化创作、生产与数字文化产品
本文选编自由中译出版社出版的 《数字文化经济浪潮》第4章。作者金巍,文化金融与文化经济研究学者,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高级经济师。现任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
数字化创作、生产与数字文化产品
数字技术正应用于现代艺术、影视制作、线上演出等各个领域的文化作品创作和文化产品生产,但起点是文化资源的数字化。
北京邮电大学的赵海英教授从十几年前就开始致力于文化资源数字化的相关课题研究,现在正在负责一个移动媒体与文化计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我参与过她主持的“民族文化图案特征提取技术研发及数据库建设”课题评审,对通过数字化采集技术进行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印象深刻。这个课题提出了基于超像素分割算法和基于多边形的二值图像的矢量化算法,搭建了民族素材资源库,存储已采集的民族文化素材24000余条,并基于素材库完成2000张矢量图。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已受到部分企业的关注。赵海英教授认为,文化资源是文化生产活动的基本生产资料,文化生产的数字化,需要从资源和生产资料的数字化开始,文化资源数字化是文化生产数字化的基础。
文化生产的前端,大部分要经历文化艺术创作过程,所以 文化产品生产数字化包括文化艺术创作的数字化和文化产品生产的数字化。数字技术改变了文化创作和产品生产方式,图片、影像、符号等已经完全可以在数字平台更加高效地进行生产。现在,书画艺术创作、文学剧本、影视作品、舞台表演与展示、文博展示等领域,都可以依靠数字技术实现,有些创作与生产过程已经较少手工参与,几乎完全可以通过数字化实现。
数字艺术是很早就出现的一种通过计算机数字软件进行的艺术创作方式,近年来人们经常可以在威尼斯双年展、德国卡塞尔文献展和巴西圣保罗双年展等重要艺术展看到数字艺术作品。数字艺术作品既能够通过互联网传播,也能够可在实体空间展示,在数字技术支撑下还具有互动功能。数字艺术已经是各国艺术家非常重视的创作领域。
艺术创作商业化过程中的数字技术利用能极大降低成本。例如通过低成本的人工智能设计软件进行广告设计提供给小微企业或个人,数字化产品如CG生成的作品已经足以替代传统产品形态,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已经可以实现更加引人入胜的舞台艺术作品、展览作品。
展开全文
中央戏剧学院在数字戏剧艺术交叉学科建设进程中,将动作捕捉、表情捕捉、机器学习等技术综合运用于传统戏剧数字化保护保存、传承传播与创新发展,打造了一批数字化作品,如IN-BOX舞台作品《经海山》、数字艺术作品《时间的形态·京剧》、数字艺术景观雕塑《冰雪之韵》(Rhyme of Ice and Snow ,RIS)等。《时间的形态·京剧》于2019年5月在第五十八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框架“中国之夜”发布;同时,该作品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配套活动2019亚洲数字艺术展展出,创新了传统戏剧数字化展示方式,线下线上观展人数超过20万人。
数字技术也正广泛应用于 影视作品的创作。 不仅动漫电影要利用数字技术,普通类型电影也利用数字技术增强电影艺术效果,而且数字化制作的比例越来越大。数字技术应用于 线上演出(线上综艺直播、线上音乐会、线上戏剧表演等),同时也大量应用于 现场舞台,推动舞台表演艺术进入全新的艺术创作时代。
数字技术不仅能够创造全新的影视和舞台艺术作品,同时也能够赋予很多传统形式的文化形态以新的生命力。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章建刚认为,数字技术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数字化平台既可以负载卡西尔所说的语言、神话(宗教)、科学、历史与艺术等文化形式方面的文本,也可以呈现文学、美术、音乐、舞蹈及影视等艺术门类的史上经典,使历史文化内容成为超时空、跨文化流传的丰富文化资源。2006年开始,我国就启动了“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截至2020年10月26日,已完成3100余部馆藏影片的数字化转换及保护性修护工作,并重点对数百部经典影片进行了2K、4K精致修复。2021年10月6日,4K修复故事片《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映礼在北京举行。对经典影片进行数字化修复并重新进入院线,是一种新的数字化生产方式。
文化生产数字化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数字化产品生产或产品数字化过程出现的一些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比如数字化制作与呈现的影视作品或舞台作品,质量似乎是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这毕竟主要是通过表现方法、表现形式的改变来提升的。如果仅仅依靠这种提升,文化产品未必有很长的生命力。因为如果在内容的核心——思想、信仰、价值观等方面把握的不够、挖掘的不够,内容成为技术的奴隶,被技术所左右,最终可能生产的多数都是五官体验感很强但灵魂空虚的产品。从近年来的行业发展看,内容创新跟不上技术进步的步伐也是事实,这需要人们警惕。
新书速递
京东购买链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