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智谋赛过刘伯温,一封书信就可帮朱元璋定天下,令人叹服!

Connor 币安APP下载 2022-10-09 251 0

前面说到,朱元璋想要和元朝求和,想借机壮大自己,哪知元朝却要招降自己,朱元璋没有办法,只要和元朝打起了太极,一拖就是一年。当时元朝政府党争十分厉害,一年之中,朝廷的人事变动非常大,对朱元璋的招安的态度开始淡化了,不再像之前那样,三天两头问朱元璋招安的事情。

展开全文

这时,朱元璋又收了一封书信,发件地址是浙江海宁,落款人叫做叶兑。史书上记载:

“以经济自负,尤精天文、地理、卜筮之书。元末,知天运有归,以布衣献书太祖。列一纲三目,言天下大计。”《明史》

意思是说,这个人是个经济学家,而且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还会算命占卜(反正能耐和刘伯温差不多)。元朝末年的时候,他知道朱元璋乃是日后的天子,以平头百姓的身份去拜见朱元璋,献上一书叫做《武事一纲三目》,陈述改如何打败张士诚,暴元,从而夺取天下!

《明史》对叶兑的评价非常之高,可以说,又是一个像刘伯温这样能掐会算的神话级人物了。

叶兑,字良仲,号四梅先生。浙江宁海县纡岸(今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上叶村)人。他的祖父叫做叶培,本是南宋咸淳进士,博通经史,尤精天文地理,后来因为南宋灭亡,于是回到家乡隐居,教授一批乡里子弟。叶兑从小得到家传,所以也博通经史,尤精天文地理,但是这个就是不喜欢功名,唯独一个爱好就是喜欢在乡里教书。(老实说,我一直觉得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从小我就唱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梦想着有一天能够站在讲台上,然后……)

元朝末年,战乱四起,叶兑隐居乡野,却能审时度势,知道元朝气数已尽,迟早要亡,而方国珍虽然窃据了浙东(叶兑的老家就是方国珍的地盘),但是此人是个反复小人,成不了大事。直到后来朱元璋出现在浙东,他便知道此人乃是日后的真命天子,于是写下《武事一纲三目》一书,在书中详细写出了朱元璋该如何夺取天下的策略。

这也兑是个教书先生,也是个议论文高手,就我个人看来,《武事一纲三目》就是篇优秀的议论文和策论文。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习一下。

叶兑在书中开篇就写道历史上韩信见汉高祖画楚汉之成败,诸葛亮在草庐中与刘备论三分天下,这是引题,当然他写这段话,我相信除了引题之外,还有一层意思,我不说,你懂的,其实就是暗语朱元璋,今天你和我,你若是汉高祖,我就是韩信,你若是刘备,我就是诸葛亮。

然后开门见山点出了一纲(论点)。以我们今天的形势来看,要定都金陵(南京),北面拒绝元朝政府的招降,一路南面,灭掉张士诚,抚慰占据温州、台州的方国珍,直取浙江的其它地区和福建,想办法开拓江西和两广地区。只要运用了这个战略,进攻,就可以跨越两淮而北伐;退守,还可以划江而固守。(第一句话就点出论点,够开门见山了吧。)

“今之规模,宜北绝李察罕,南并张九四。抚温、台,取闽、越,定都建康,拓地江、广。进则越两淮以北征,退则画长江而自守”《明史》

论点点出后,叶兑进一步讲道理,摆事实,想办法论证论点,说服朱元璋。他说南京城池坚固,物产丰富,我们只要营造好根据地,利用好这些资源,进攻则无往不胜,退守则固若金汤,就是一百个察罕帖木儿又能奈我何?(第一个分论点是定都南京后,元朝不用怕了。)

坚守长江天险有个优势,不仅可以防止蒙古人南下,而且还可以兼守两准。千万要记住,不可以急于攻取上流的陈友谅。因为现今的滁州、和州至广陵已经都是朱元璋的辖地,现在又攻下了江州,足可以对付吴地的张士诚。我相信张士诚的失败指日而待,江东诸郡也都会自动归降的。(第二个分论点是定都南京后,张士诚也完了。)

现在北元的招降,其实是仿效三国的曹操之招降孙权。可是今时不同往日了,元朝国运将尽,迟早要亡。(第三个分论点是今天和三国的情况不一样,元朝要亡的,我们定都南京才是天命所归。)

最后,所以建议朱元璋应该采取鲁肃的计谋,应当“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变)”,就是说好好营建应天,以待时机。(最后,又总结了下要定都南京,等待时机。)

朱元璋看到这里,心中不免有些发笑,暗笑道:“书呆子就是书呆子,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行军打仗有你说的那么简单吗?”

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到底会怎样呢?请听明日解说!

-谢谢阅读,欢迎订阅收藏与转发!本站作品都是本人的原创作品,请勿转载,谢谢大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