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印韩越“钢铁荒”加剧?中国钢企利润下调7成,未来或将减产

Connor 币安下载 2022-10-08 176 0

钢铁是一国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原材料,而最近这段时间,世界主要经济体如美德印韩越等国却出现了钢材不够用的现象,媒体称“钢铁荒”,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由于世界最大的钢铁出口和生产国中国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钢材上涨的原因

当钢铁的产量赶不上需求的时候,钢铁的价格就会上涨,价格的上涨就会给生产商带来更多的利润。然而中国5月份以来已经多次调控钢铁行业,这使得钢材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回落,国家的这一系列举措,使得国内钢企不仅利润下降近7成,而且将来还面临减产的压力。

钢铁价格上涨不是对本国钢铁企业有利吗?国家为什么还要打压钢材的价格呢?其实中国在调控钢铁行业方面的措施不仅调整价格这一条,是综合性的,更是有长远考虑的。

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由于一系列的因素产生的叠加效应使得铁矿石价格上涨进而引发钢材价格的过快上涨,对国家经济建设产生了威胁,这已经不是一种正常的上涨了,那这种不理智、不正常的上涨的原因都有些什么呢?

展开全文

第一,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对钢材的需求。

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必然使得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同时又是世界最大的钢铁出口国,这就使得中国的需求成为世界钢材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根据工信部的数据,去年中国生产了10亿吨以上的粗钢,而全世界的总产量是18亿吨,

从1996年开始算起,中国已经稳坐世界钢产量头把交椅25年了

随着疫情的复苏,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如美德印韩越等国经济强国对钢材的需求必然恢复到本应有的状态,需求端的爆发直接引发钢材产量的爆发,进而使得国内钢企加大对铁矿石的开采和进口。铁矿石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就给了矿石生产商提高出厂价格以正当理由。

第二,钢材生产商囤积居奇。

物以稀为贵,国内和国际钢材的需求爆发,使得钢材价格不断上涨,国内不少钢材厂商为了在更高的价格抛售,就不断的囤积生产出来的钢材,使得需要钢材的这些行业在市场上一时难以找到需要的钢材,造成供应市场产品奇缺。

第三,中国在铁矿石价格上没有主导权。

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在国际铁矿石市场占进口份额的70%多,但是多年来,我国一直都在铁矿石定价上使不上劲。其实不仅是铁矿石,中国在很多矿产资源上都是最大的需求方,但都没有定价权,这使得那些出口国在矿石出口上从中国赚得盆满钵满。

世界铁矿石的定价权一直被三大巨头牢牢掌控着,就是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力拓和必和必拓这三家公司。

没有定价权,首先是因为我们在对铁矿石的进口上没有拧成一根绳,使得被三大巨头各个击破,造成失去定价权。

由于中国大小钢企众多,各家公司在与三家巨头进行贸易时,因为各自的私利并没有从整体的高度去进行协调统一行动,而三大巨头每次谈判都齐心协力的统一口径,誓要拿下中国这块全球利润最肥的肉,因而连续多年,我们在铁矿石进口谈判上都处于被动地位,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三大巨头将铁矿石价格一涨再涨,从中国赚取巨额利润。

中国不能在国际铁矿石交易上取得定价权,就会使得中国的钢企被三大巨头掌控,频频上演铁矿石价格暴涨的一幕。

这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局面,使中国无法将铁矿石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涨跌区间,不仅对钢企造成巨大打击,更重要的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第四,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太低。

中国钢企众多,大小不一,加之长期以来,我国处于工业化的重要时期,未能对产业结构进行有效的整合,没有及时淘汰落后产能,使得我们国家的钢企大而不强,各自为政,不能在同三大巨头进行贸易谈判时形成统一战线,因此屡屡吃亏。

第五,美联储的“大放水”。

美元是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主要储备与结算货币。国际贸易中的商品货物主要都是用美元来结算的,这就使得铁矿石的价格不得不受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影响。

而这些年来,美国利用军事、科技、美元在全球独一无二的霸主地位,把美元扔的全球到处都是,使得国际贸易市场早已处于美元泛滥的状态,从而推动国际市场石油、矿产等大宗商品不断上涨,进而带动国内钢材的上涨。

综上所述,中国自身和外部的各种因素使得我们在铁矿石贸易上难以获得主导权,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强自身在各方面的实力,获取主导权,为国家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中国应采取的措施

那中国这次采取的措施都哪些,在获取铁矿石贸易的主导权上我们还应该做什么?

国家这次在调控铁矿石价格方面的措施涵盖了进口,出口,产量,产业结构,我们先来分析中国在各个方面的基本情况。

我们的总体调控政策是,加大进口,减少出口,削减国内产量,加强产业整合,调整产业结构。

在进口方面,长期以来,中国的铁矿石进口都来源于澳大利亚。其实我们国内每年铁矿石都有开采,但是国内铁矿石存在诸多开采上的难题,使得我们一直没有将国内矿石的开采作为重点。

国内铁矿石资源分布不够集中,铁矿品位较低,开采出来又要经过破碎、研磨等工序,制成铁精粉后才能作为炼钢用的原料。而且铁矿石开采前期投资成本太大,开采出来还有运输成本,利润实在太低。综合而言,国内铁矿石产业存在开采成本高,开采难度大的特点,不为各钢企所重视。

相反,国外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在中国铁矿石进口来源国中,澳大利亚和巴西是最主要的铁矿石进口来源地,尤其是澳大利亚,距离中国大陆更近。

澳大利亚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其铁矿资源极为丰富,据悉,澳大利亚的铁矿资源探明储量有大约500亿吨,而且品位极高,达到60%左右,属于从地壳里抠出来就能扔高炉冶炼的优质品种。

澳大利亚不仅铁矿石品质高,而且其埋藏很浅,开采难度很低,在开采方式上其采用了集约化和智能化的先进手段。澳大利亚开采出来铁矿石的60%都是运往中国。

另外巴西也是中国铁矿石资源的主要来源地。巴西拥有推测储量620亿吨,其矿石品质在40%到50%之间,其开采方式也是大规模集约化开采。

然而澳大利亚最近几年跟随美国对中国频频挑衅,使得中国不得不对与澳大利亚的贸易进行主动降温。但是关于铁矿石方面的合作是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建立起供应链,因此,我们在鼓励国内企业去海外探矿的同时,还要加大与其他海外国家在供应铁矿石方面进行合作。

世界上铁矿丰富的地区除了澳大利亚、巴西外,还有非洲,而中非合作渊源流长,我们在非洲已经有不少企业在进行铁矿石方面的开采工作,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越来越多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国家正在加入该计划,中国将在其中获得更多铁矿石资源。

最近几年中国公司在非洲陆续获得重要突破。最近,中国中原高速公司通过在非洲塞拉利昂的多年努力,拿下了一个潜在储量240亿吨的超大型铁矿。

2010年到2020年,中铝集团与合作伙伴英国力拓公司,经过漫长谈判,投资1000多个亿,拿下了在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

该铁矿探明储量达到100多亿吨,其矿石品位更是高达66%到68%,其品质水平与澳大利亚的优质铁矿相比毫不逊色,居于世界前列。

按最保守计算,西芒杜铁矿正常开始开采后,其每年的采矿量将达到8000万吨,后续开采技术和运营管理成熟后,其年开采量将突破1亿吨,再往后,其年产量将跃升到3到5亿吨。

中企在海外的披荆斩棘,将进一步实现中国铁矿等资源的进口多元化,减少对澳大利亚资源的依赖。

在进口方面,除了与更多国家合作开采外,我们还降低了部分钢铁原料的进口税率,扩大进口量。就5月来说,中国就进口了近9000万吨铁矿石,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近300万吨。

在出口方面,我们调整了部分炼钢用料的出口退税,减少出口,优先满足国内钢企和其他行业的建设需求。据国家税务总局消息,从5月1日起,原本享受出口退税的钢铁类产品有166个,经调整后取消了146个。

取消相关钢材的出口退税,使得企业不得不提高提高钢材出口方面的报价,降低了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这样就能抑制其出口量,从而引导其把主要精力放在供应国内需求上。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产业分布不均衡,在东部逐渐富裕起来的情况下,西部区域也需要继续进行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而东部则需要继续完善。

不论是

铁路、公路、地铁,还是建筑、制造业

,中国国内市场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对于各钢企来说,响应国家号召,提高生产工艺,开发出满足国内客户需要的产品,开拓国内市场,才是优先目标。

而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中国更是狠下功夫。力争完成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对世界许下的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引导国内企业做强做大,实现绿色发展,增加在铁矿石贸易上的话语权。

中国已经是《巴黎协定》的缔约国,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发展中大国,中国言必信、行必果。根据中国在《巴黎协定》中做出的承诺,我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在这一国际义务要求下,第一,中国一直以来都在对国内钢铁产能做减法。回顾十三五,面向十四五,中国在节能减排,压缩钢铁产能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将继续取得更大成就。

据统计,中国在十三五期间累计削减、淘汰落后钢铁产能超过1.5亿吨,已经超过十三五计划的减排上限要求,属于超额完成任务。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中国维护了钢铁市场的正常生产秩序,净化了市场环境。在十四五计划所在的今后五年内,中国将继续对钢铁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采取零容忍策略,继续加大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禁止新增产能建设。

第二,中国加大了在环保低碳方面的投入。早在2019年,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就印发了关于促进钢铁行业实行超低排放的相关法规和要求。根据要求,钢铁行业必须在节能减排方面进行各种工艺、技术、设备上的更新和应用推广,达到国家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要求。

第三,推动钢铁行业进行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钢铁行业。中国素来钢企集中度过低,大小钢企太多,难以形成合力,为了继续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增加在铁矿石贸易中的话语权,中央政府要求各地方政府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破除地方割据,引导各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联合重组,继续推动钢铁行业在十四五期间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

第四,提高钢铁行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实现产业绿色转型。在市场实践中,要求钢铁企业充分利用大数据、5G等先进技术实现钢铁企业的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保持对先进技术的追赶和应用,实现融合式和跨越式发展。

另外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中国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的策略,这对减少美元对中国与各国的正常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贸易的干扰十分关键。

随着拜登上台,中美进入了全领域的激烈竞争,而金融领域的竞争也成为最关键的竞争领域,这方面的突破点就是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是中国本着与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而发起的世纪倡议。

通过一带一路,中国应在这一框架下利用自身庞大和雄厚的工业输出能力,与参与建设的各国实现在人民币跨境结算方面的对接,使一带一路成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主要载体,使人民币在美元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

在项目建设中,应力推人民币在大宗商品方面的跨境结算使用力度和频率。一带一路建设的很多参与国都拥有丰富的石油、铁矿石、天然气等战略资源,然而这些国家在资源贸易中并没有定价权,同时这些国家的工业基础都比较薄弱,需要从中国进口相关的工业设备和基础生活用品。

这就给了中国增加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市场比重的良机。我们应该进一步推动支持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和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合力建设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增加人民币在商品期货市场的使用便利度。 同时应使用外汇管理工具加强人民币外汇市场建设,促进项目中各国对人民币货币存储的需求,扩大人民币对这些国家的吸引力。

一旦人民币能够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实现在各国之间商品贸易市场上的流通并取得主导地位,就能减弱美元对我国与各资源国家进行矿产资源贸易时的干扰,从而真正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疫情还没有结束,作为地球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我们不仅已经将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材料钢铁转向满足国内建设为主,而且我们的钢铁行业还将做大做强,将来我们还得继续做世界的钢铁第一强国。

与此同时美德印韩越还在疫情中挣扎,他们的经济恢复也在步履蹒跚地展开,美国还提出了1.9万亿的基建计划,然而面对中国钢铁生产转向内需的现实,他这个基建计划还继续的下去吗?他和他的小弟们的钢铁荒还将继续。

想要我们的钢铁,还想用美元洗劫我们,08年我们就帮了他们一次,可是他们到现在还是想着恩将仇报,这次,我们不陪他们玩了,自生自灭去吧。

结语

去年,国家就提出了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双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就是看到了近年来国际社会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逆全球化现象,国际风险性事件越来越有爆发的可能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经济策略时必须以修炼内功为主,加强自身实力建设。具体到钢铁行业,国家今年来已经7次对其进行宏观调控,就是为了推动钢铁行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实现高效、高质量的低碳绿色发展,进而更好的支持国内经济建设。

当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了,就能有效抵挡外部的风风雨雨,在风险来临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