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军:银行应把数字人民币业务融入数字化治理

Connor 币安APP下载 2022-10-07 132 0

作者 李建军 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研究员

近年来,中国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持续创新特色应用场景,不断延伸服务触角。当前已经有全国15个省(市)23个地区参与试点,10家运营机构参与研发,涉及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众多领域。

截至2022年5月底,15个省市的试点地区通过数字人民币累计交易笔数大约是2.64亿笔,金额约830亿元人民币,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的商户门店数量达到456.7万个。数字人民币精准高效促消费的作用受到各地的重视与认可,其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正逐步显现。

商业银行作为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在央行数字货币发行中将扮演重要角色。当前数字人民币采用的是双层运营模式,商业银行承担面向公众提供数字人民币兑换、流通等服务职能,是数字人民币运行中的关键一环,这不仅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求商业银行顺应数字经济发展潮流,加快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升数字化金融服务供给能力和竞争力:

一是在战略上做好布局,使数字人民币与银行数字化治理深度融合。商业银行应把数字人民币发行和应用纳入银行数字化的整体转型来考虑,需要银行的决策管理层能够对数字经济转型和数字人民币的规模化应用形成一致性共识,制订可行的行动方案,在确保资本投入、组织架构重塑、考核激励导向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和安排。商业银行要深入研究数字人民币的政策法规、发展规划、实践运用等,提前谋划好渠道布局、产品研发、场景建设、客户营销、业务推广、风控升级等相关工作。

二是丰富数字人民币金融服务供给,加强普惠金融力度。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数字人民币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传导链条短、易于监控资金流向的优势,根据不同省市的地区差异性,结合各地方的生产消费情况,研发满足不同区域的结构化普惠金融产品,促使数字人民币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地融入地方经济。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通过与中央银行进行数据共享,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不同行业和企业的真实数据,商业银行可利用这一优势加强对行业企业数字金融市场的需求分析,构建数字生态,确保在支付结算、消费投资、融资交易等多领域满足不同客户数字金融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体验。

三是以支付结算为切入点,积极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银行需要打造坚实的数字人民币系统,快速拓展合作场景以及铺设基础设施,推出实用的支付应用。比如,围绕社会保障、代发工资、小额高频零售、数字钱包应用等重点业务,加紧推进智慧交通、智慧校园、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特色场景建设,探寻数字人民币的商业盈利模式。同时,商业银行应更加重视数字人民币的用户运营,用更多市场化手段拓展和维系用户,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精准分析用户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实现用户到客户的转化,实现银行和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和互惠共赢。

四是营造符合数字人民币时代特点的企业文化,推动人力资本转型。以数字人民币业务为代表的科技金融业态,需要商业银行具备平台能力开放、体系包容、数据共享、场景融合等多方面的能力,实现内部流程、业务模型和金融新技术的融合嵌入,并承担业务创新中产生的不确定性风险,构建创新能力,打造数字金融生态体系。商业银行还需要一批能够理解数字人民币发展和应用的人才。数字化的人才建设不仅是指精于数据、算法、技术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更需要销售、风控、管理的前中后台各条线的全员数字化思维的提升。

五是加强数字化建设,持续提高数字人民币运营能力。商业银行要加强金融基础设施投入,使数字人民币能够在系统内安全高效流动,加快系统升级或功能维护的频率,统筹数字人民币发行、流通、支付体系构建。加快构建数字货币在流通、监管方面的多场景相结合运行网络的可行性,提升结算支付便捷性。

六是数字人民币业务发展更要加强风险治理。在推进数字人民币业务过程中,商业银行可能还要面临一些新的风险,特别是业务、技术、网络、数据等多重风险的叠加,使商业银行须对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和应用采取谨慎的策略,从局部到整体、从小范围到大范围进行逐步拓展推广;构建多层次、智能化的数字人民币风险管理体系,开发并动态优化数字人民币的反欺诈模型,追踪交易信息,强化风险管理能力;要对数字人民币账户运营进行严格监管,遏制投机炒作行为,防范金融风险。(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