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末理财规模升至30万亿关口,建议关注债市潜在波动率增加
文|肖斐斐 林楠 彭博 李鑫 中信证券研究
2024年7月末理财市场存续规模约为29.94万亿元,较上月末上升约1.42万亿元(2019-2023年7月平均提升1.75万亿元),规模季节性回升,当月规模增量略小于往年均值,主要由于今年6月末理财回表强度明显收敛,因此7月出表强度相应下降。央行近期持续校正债市风险,后续关注债市调整带来的市场波动。
▍市场规模:存续规模季节性回升。
1)时点口径:7月末存续规模达29.94万亿元,较上月末上升约1.42万亿元(2019-2023年7月平均提升1.75万亿元),月度环比增速约为4.99%。7月理财市场规模季节性回升,当月规模增量略小于往年均值,但并不代表理财市场扩张动能减弱,主要由于在弱化时点规模考核下,6月末理财回表强度明显收敛,因此7月出表强度相应下降。
2)日均口径:7月日均存续规模达29.88万亿元,较上月提升约0.19万亿元,月度环比增速为0.64%。相较于月末时点规模,日均规模更能反映理财市场运行走势,7月理财市场日均规模保持稳健增长。
▍产品结构:固收产品保持高位,现金产品延续收缩。
1)投资性质:固收类产品占比保持高位。日均口径下,2024年7月固定收益类、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日均存续规模分别为28.99/0.79/0.07万亿元,分别较上月+0.19/+0.01/-0.001万亿元,占比分别为96.99% /2.64%/0.23%,占比分别较前月0.00pct/-0.01pct/+0.01pct。
2)固收类产品结构:现金类产品延续收缩。日均口径下,7月现金管理类/非现固收类产品日均存续规模分别达到7.94/21.05万亿元,环比增速分别为-2.74%/+1.98%。5月至7月现金管理类产品日均规模持续环比负增长,主要由于存款、短债和存单收益率持续下行,叠加手工补息监管趋严,现管类产品收益率持续下滑。
▍管理机构:国股行系机构管理规模扩张积极。
2024年7月末,国有行系/股份行系/城商行系/农商行系及其他理财机构管理规模分别达到9.96/13.21/5.45/1.33万亿元,较上月末分别变化+0.71/+0.68/+0.01/+0.02万亿元,占比分别为33.3% /44.1% /18.2%/4.4%,较上月分别变化+0.8% /+0.2% /-0.9%/-0.1%。本月国股行系理财机构管理规模增长更为明显,一方面反映了当前市场更加偏好国股行及其理财子发行的稳健型产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部分城农商行理财业务规模扩张或受到了监管趋严的影响。
▍央行提及“投资者宜审慎评估资管产品投资风险和收益”,后续关注债市调整带来的市场波动。
2024年8月9日,央行发布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以专栏形式谈及资管产品净值机制对公众投资者的影响。
1)提示债市风险,央行报告提及“投资者宜审慎评估资管产品投资风险和收益”:专栏中提及“今年以来,部分资管产品尤其是债券型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明显高于底层资产,主要是通过加杠杆实现的,实际上存在较大的利率风险”,这与央行近期持续校正债市风险的指导相呼应。
2)提示对资管产品净值的波动还需要审慎观察:专栏中提及“部分资管产品采取策略平滑净值,底层资产更加复杂,使得近两年来资管产品净值的波动表面上出现下降。但当前市场和底层资产仍复杂多变,市场的螺旋循环效应也依然存在”,根据财联社报道,此前监管已要求信托公司自查与银行理财合作违规业务,扎实推进整改。
结合理财净值化监管持续推进和央行持续表态,建议关注债市潜在波动率增加。
▍风险因素:
1)居民投资理财产品意愿保持低位;2)理财产品业绩大幅偏离业绩基准;3)行业监管政策重大调整;4)部分数据来源于第三方数据平台,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可能与后续官方披露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来源:券商研报精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