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新规对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影响与应对建议

Connor 币安APP下载 2023-11-24 111 0

内容提要

2023年2月18日,《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发布。文章全面分析了资本新规对债权投资、资管产品和金融同业业务的影响,提出商业银行应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根据新规引导开展各类金融市场业务,应对金融市场业务资本占用上升问题,同时积极准备系统建设及开展数据治理,以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

一、修订的背景与核心变化

随着近年来经济金融形势和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变化,结合巴塞尔委员会(BCBS)最新监管改革成果,中国银保监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修订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于2023年2月18日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资本新规”),以推动商业银行资本监管规则进一步完善,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进一步提升。

通过此次修订,建立起了对商业银行差异化的资本监管体系,将资本监管与商业银行的表内外资产规模和业务复杂性进行匹配,对三支柱监管要求作了进一步完善:一是重新构建了第一支柱下风险加权资产的计量规则,提高了资本计量的风险敏感性;二是调整完善了第二支柱的监督检查规定,进一步提升了监管有效性;三是全面提升了第三支柱的信息披露标准和内容,强化了市场外部约束功能。

二、对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影响

(一)对债权投资业务的影响

1. 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的投资吸引力提升

资本新规下,地方政府债根据债券类型,被分为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一般债券的风险权重下降,从20%降到10%,降低了银行持有一般债的成本;专项债券则依然保持原先20%的风险权重不变。

2. 同业存单和商金债风险权重细化,整体有所抬升

现行规定下,商业银行对我国其它商业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计量规则为:原始期限3个月以内(含)和3个月以上分别为20%和25%。资本新规下,根据风险特征将所有交易对手银行划分为A+级、A级、B级和C级,除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4%且杠杆率不低于5%的商业银行可以划分为A+级外,绝大多数有债券发行的商业银行将落在A级标准,对应的原始期限3个月以上的风险权重从25%提高到40%。若发债主体为弱资质中小银行,评级低于A级,则不论3个月以内(含)或以上,风险权重均将提升至更高。

3. 信用债引入投资级概念,整体风险权重下降

资本新规提出了投资级概念,投资级公司需要具有持续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良好、资产负债结构合理、现金流量正常,并至少同时满足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无债务违约或延迟支付本息等8个条件。资本新规将投资级公司的风险权重从100%下调到75%,有利于商业银行投资高等级信用债。

4. 二级资本债、次级债性价比有所下降

资本新规下,次级债的风险权重从100%上调到150%,故而,商业银行将减弱配置二级资本债、券商次级债和保险次级债的意愿。

展开全文

(二)对资管产品业务的影响

资本新规大致采用了巴塞尔协议Ⅲ的框架,较现行版本对资管产品的风险资产计量规则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参照国际标准,提出三种对资管产品的计量方法,分别是穿透法、授权基础法和1250%权重,并详细规定了各方法应满足的条件,引导商业银行落实穿透管理要求。

当然,商业银行需要先确认资管产品是划入交易账簿还是银行账簿,不同类型的账簿意味着不同类型的风险加权资产。由于资本新规对在交易账簿中配置资管产品的约束较强,且银行账簿、交易账簿之间无法轻易划转,需经商业银行管理层与银保监会认可,故而商业银行通过交易账簿实现资本节约的空间相对有限,预计资管产品配置仍主要以银行账簿为主。

1. 货币基金无法穿透至底层资产,风险权重提升

货币基金资产配置主要为国债、政金债、同业存单和买入返售等,风险权重在现行规定下一般为25%~30%。在资本新规下,由于货币基金无法穿透至底层资产,商业银行需使用授权基础法进行计量,受同业存单和买入返售等风险权重提升影响,预计货币基金整体的风险权重也将提高到30%~40%。

2. 指数型债基风险权重保持不变,非指数型债基或进一步提升

对于债券基金,首先区分指数型还是非指数型,由于指数型债基的投资范围即挂钩指数的成分债券,故而可以使用穿透法进行计量,受新规影响有限;对于非指数型债基,如果产品募集说明书等信息披露不充分,需使用授权基础法,对风险加权资产将按照大类上限进行计提:其中,如果是利率债债基,风险权重有可能较目前下降或基本持平;但如果是信用债债基,其风险权重受资产配置和杠杆水平影响,风险权重或有可能高于100%。

3. 定向资管计划、定制型基金节约银行资本消耗

定向资管计划和定制型基金信息一般披露较充分,商业银行能够穿透底层资产,可以使用穿透法进行计量。若商业银行在上述资管产品中配置以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和投资级企业信用债为主,则定向资管计划、定制型基金整体风险权重可以有所下降,从而节约商业银行的资本消耗。

(三)对金融同业业务的影响

1. 同业借款/拆借、票据转贴现等资本占用普遍提升

同前所述,资本新规下,对商业银行按风险特征进行标准信用风险评估,3个月以上债权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均有所上调,对B级和C级商业银行3个月以内(含)的债权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也作了上调,约束银行同业资金尤其是中长期资金空转。

2. 优质上市/公开发债类非银金融机构客户的资本占用有所下降

资本新规新增投资级非银金融机构,对应的风险权重从100%下降到75%,节约了资本占用。

3. 短期限、高评级、优先档ABS权重将有所下调

资本新规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计量框架进行了修订,提出了三种计量方法,预计多数将采用外部评级法进行计算。采用外部评级法,需取得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底层资产类型、是否优先档、剩余期限和外部评级级别等信息,以计量风险权重。同时,提出资产证券化STC标准(简单、透明、可比),符合标准的资产证券化风险暴露将获得更低的风险权重。

三、对未来经营管理的建议

(一)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信用风险方面,要加强对客户的尽职调查、授信审查和基础信息审核,建立并有效落实相应信用管理制度、流程和机制。一方面,资本新规将银行细分为ABC级,B级和C级的资本要求大幅增加,若无法获取信息,也将按审慎要求划分到B/C级。故而,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银行同业客户的调查审查和信息审核,避免造成资本浪费。同时,对于资本占用明显增加的,管理手段可以有所差异,比如设置同业业务的分级(ABC级)授权。另一方面,资本新规对于投资级企业和投资级非银金融机构给予了权重优惠,然而识别的调查及信息收集标准较高,如投资级企业需要掌握识别上市、公开发债、集团与并表口径财务数据、全方位负面信息等。故而商业银行同样也应加强调查审查,通过投资级名单“撞库”等方式,尽可能多地准确识别出满足风险权重优惠要求的优质投资级企业和投资级非银金融机构,以降低资本占用。

流动性风险方面,金融同业业务需回到流动性管理的初衷。尽管资本新规提高了3个月以上中长期限的风险权重,但3个月内的业务受影响相对较少,所以,商业银行要通过学习资本新规,重新审视调整全行流动性管理策略,回归同业业务短期临时性头寸调剂的本源,同时减少中长期同业敞口。

市场风险方面,根据资本新规中的账簿划分要求,重检优化当前账簿划分。因为银行账簿与交易账簿的资本计量框架不同,计量结果的变动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对于部分投资业务,采用市场风险计量资本要求较为不利。在合规合理前提下若划入银行账簿,则更省资本。

(二)根据新规引导开展各类业务

商业银行应将资本新规中的监管资本计量的规则应用于业务指导上,有针对性地调整金融市场业务策略,根据不同类型金融资产的风险权重,重新优化金融资产的配置结构,提前做好未来可获得资本节省的金融资产配置布局,实现资本收益和成本的最优平衡。具体来说,包括:债券投资业务方面,鼓励加大地方政府一般债的投资规模,限制和约束表内开展二级资本债和次级债投资;资管产品业务方面,加强穿透管理,约束无法穿透的资管产品业务;金融同业业务方面,鼓励投资级非银机构业务,鼓励高评级、短期限的银行同业业务,鼓励优先档、短期限、高评级的ABS业务,限制低评级、长期限的银行同业业务。

(三)积极应对金融市场业务资本占用上升

根据答记者问,资本新规实施后,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总体将保持稳定。但是,由于资本新规旨在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故而金融市场业务的资本占用相比现行规定会有所上升。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包括:一是基于负债端成本提高,对于资本占用变动幅度较大的业务,建议在定价中予以体现,提高资产端投资收益,从而弥补资本成本;二是重新梳理对于资管产品的投资需求,包括:(1)提升对于利率债、可穿透的资管产品的偏好;(2)选择信息披露更丰富与及时的资管产品,并及时赎回需行使1250%风险权重的产品,避免资本耗用;(3)选择可适当降低季末时点杠杆率的资管机构进行合作。

(四)准备系统建设及开展数据治理

首先,为了更好地应对资本新规带来的影响,确保资本计量准确、精细、合规和及时,需要评估当前系统功能能否满足新规则的要求,尽快准备新一代资本计量系统的建设。在完善资本计量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应全面深化各类资本应用,包括资本规划配置和定价考核等,不断提升系统支持能力。同时,通过各类应用传导银行对资本管理的核心理念,真正发挥资本指挥棒的作用,引导银行资产结构不断优化。

其次,银行需要做好跨系统、跨部门的客户统一管理。由于不同金融市场业务的管理部门不同、涉及的科技信息系统不同,很容易发生同一客户信息跨系统未打通的情况。而资本新规对整个金融市场业务又是提出了一套统一的识别标准,故而,商业银行需要避免因管理部门不同、系统分割等因素导致的同一客户在不同系统(如同业业务系统、Comstar系统、理财资管系统)中判定结果存在差异的情况,以避免合规风险。

最后,要开展数据治理,提高数据自动获取能力。资本计量系统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底层基础数据质量情况,基础数据是资本计量的核心支撑,数据质量直接决定了结果的准确性。故而,商业银行需要加强资本计量所需数据的治理,避免由于数据问题导致的资本浪费,做到资本“应省尽省”。与此同时,要努力实现自动化、准确而又精细的资本计量,通过对接万得等外部数据的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数据获取的自动化程度。

作者:沈若弢,苏州银行金融市场总部;卢静羽,民生银行苏州分行机构业务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