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克:天真的预示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
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译者 梁宗岱
赏析
《天真的预示》尽管只有短短的四行,却是诗人布莱克诗观和诗艺的完整体现。“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是从小到大,消融小大的差别;“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是从大到小,仍然是消融大小的差别。短短的四行诗将沙粒与世界、野花与天堂、无限与有限、永恒与刹那的差别消融于无形,于是世界恢复了它的整一,人性恢复了它的和谐,地上天国建立起来了。这是诗人灵感迸发的一刹那的感受,这是超越感性经验和理性世界的独特认识。在这一瞬间,生命挣脱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全部桎梏,成为与宇宙合为一体的最自由的存在。
这首小诗充满时间智慧,甚至达到了瞬间“永恒”的空无境界,与东方释道神秘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西方学术界认为布莱克以“先知般的幻觉洞察了未来,看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状况”。这首诗他以幻觉的神秘经验打破了理性主义者、机械论者对时空的严格分割,努力实现人与世界的本体还原,从一个侧面表明他对现代社会异化现实的回避与抗拒。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英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伟大诗人之一,虔诚的基督教徒。
威廉·布莱克1757年出生于伦敦一个贫寒的袜商家庭,未受过正规教育。14岁当雕版学徒,后于1779年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美术,1782年结婚。不久以后,布莱克印刷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Poetical Sketches。
1784年,在父亲过世后,布莱克开始与著名出版商约瑟夫·约翰逊合作。在约翰逊的合作者中包括当时英国许多优秀人物,如:约瑟夫·普莱斯利、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和托马斯·佩恩等等。布莱克同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很快成为了好友,并应邀为其作品创作插图。1788年后,他陆续出版了四本诗集。
展开全文
1825年开始,布莱克陷入疾病的折磨,之后他决意要在死去之前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为但丁神曲插图的工作。可是直到死去,他也未能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但其仍有大量的著名画作传世。
主要诗作有诗集《纯真之歌》《经验之歌》等。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深沉,充满神秘色彩。他一生中与妻子相依为命,以绘画和雕版的劳酬过着简单平静的创作生活。后来诗人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虔诚与深刻。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陆续发表,他的神启式的伟大画作也逐渐被世人所认知,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在艺术界的崇高地位从此确立无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