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丢失“一哥”地位,投资思路得变了

Connor 币安下载 2023-11-02 114 0

银行理财,被拉下了“资管一哥”的宝座。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25.34万亿元,而2022年末为27.65万亿元。若与2022年9月末30万亿元的峰值相比,银行理财市场规模下滑已超4万亿元,与公募基金呈现不同趋势。

更为市场所关注的是,截至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已低于公募基金存续规模(27.69万亿元)。

规模增长乏力,即使是头部理财公司也未能幸免。

8月8日,农银理财披露2023年上半年理财业务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农银理财存续产品规模为14206.60亿元,较2022年末的17757.21亿元下降超3500亿元。

银行理财输在哪?

透明度

银行理财相比较于公募投资范围更广,更广也意味着更难、更复杂,特别是再涉及一些非标的话,透明度就更低。

而买了银行理财的客户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自己真正买了什么,他们买银行理财更多还是冲着银行的招牌以及对客户经理的信任。

在资管市场逐渐走向专业化的道路上,透明度是第一位的,只有最终投向透明、管理团队清清楚楚,我们才能赚得明白、投的安心。

净值化

从发展趋势来看,银行理财市场在资管新规后的转型还是比较成功的。

理财规模在资管新规后从22万亿起步,于2022年3季度末一度创造历史新高30万亿,随后债券市场大幅波动后引发了客户赎回潮,2022年末经历了资管新规后最猛烈的净值回撤危机,打破了原先银行理财市场良好的发展势头。

展开全文

在净值化背景下,银行理财不再保本,投资者在买了银行理财出现收益不及预期、甚至破净的时候是没有做好准备的,预期管理很重要。那么对投资者而言理财产品优势有所丧失。

产品体系单一

目前银行理财的产品结构仍然不太合理,并不具有太大的抗风险性和稳定性。在投资者教育水平还有待提升的前提下,理财产品净值一旦出现风吹草动,资金就有回流表内或者流出的倾向。

含权产品布局少

银行理财子的同业竞争频率快,这就会造成短期什么容易卖就上什么,最后会发现在这个时间点上会出现非常多短久期的产品。

这会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短久期的理财会积累流动性风险,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会影响到银行理财投资的中长期信用债。另一个问题是,什么容易卖就上什么的销售策略会导致整体对于中长期产品布局的缺位,特别是在权益市场赔率很高的时候,银行理财比较难有大决心去发更多含权的产品。

从前两天发布的2023年银行理财半年报看,混合类产品的规模占比从2019年末的22%,已经持续下降到今年6月末的4.4%。至于风险偏好更高的权益类理财产品更不用说了,产品规模占比极其有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解构2019年至今银行理财规模的变化,总量上大概增加了2万亿左右,其中固定收益类产品增加6万亿,混合类产品减少4万亿。

解构2019年至今公募基金规模的变化,总量上接近翻倍,增加了将近13万亿。其中,封闭式基金增加2万亿,股票型基金增加1.4万亿,混合型基金增加2.8万亿,货币型基金增加4.3万亿,债券型基金增加2万亿,QDII基金增加0.3万亿。

和理财产品仅靠固收类产品走天下不同,公募基金的产品体系比较完整,收益风险特征从低到高布局合理,在股债市场的轮涨环境下,可以形成有效的“内循环”。

投资思路需要变一变

作为投资者,我们必须要认清事实,改变认知。想要获得收益,就必须承担风险;低风险,也不意味着保本,如果投资只是一味的求稳,那最后的收益不一定稳。只有接受净值化,调整自己的预期,才能避免产生这种生活被愚弄的心情。

理财是伴随终生的事业,坚持长期投资,不盲目追涨杀跌,不盲目中途退场,在认识到资产配置重要性的基础上,长期坚持,时间的复利会给你丰厚的回报。

我们在进行资产配置的时候,要注意不同阶段的风险偏好和收益需求,保持科学的投资组合流动性,制定长短不一的投资期限,并通过专业的机构制定专属自己的一套完整资产配置策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