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龙辣条短期应变下的融资额度如何调整?
纵有千万种风情美食,唯独辣条爱不释“口”。
对于很多80、90后来说,5毛钱一包的辣条是从小吃到大,而卫龙的辣条也成了不少人的情怀,由此生出的段子更是随处可见。
2021年5月,靠着网友的“辣条”段子和表情包在营销界杀出一条血路的卫龙,开始其冲击上市之路的旅程。
从首次在港股发布招股书至今,已经过去一年半的时间,而如今这个“辣条一哥”终于迎来了正式发售的喜讯。
12月5日卫龙开启招股,并于12月8日定价,并预计于12月15日正式在港交所上市。
然而,由于估值由此前的600亿打折至240亿港元,卫龙的本次上市被机构与市场称为“骨折”上市,并开始担忧起这个辣条届一哥的未来。
在招股书中,卫龙并未否认这一事实,并明确表示:“发售前投资者支付的成本为2.1635美元,较发售价溢价约55.11%”。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哥不行了,如果将近期的市场面与卫龙招股书中所披露的数据仔细捋一捋,你会发现,其实一哥还是那个一哥。
低迷的港股市场
对于估值一事,在初版招股书中,按照几家机构的融资金额5.49亿美元计算,卫龙当时的估值约为600亿人民币。
而发售相关的公开信息显示,本次卫龙拟全球发售9639.7万股股份,其中公开发售股份963.98万股,约占一成,国际发售股份8675.72万股,占九成,每股发售价为10.40港元-11.40港元,预计此次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9.355亿港元,最高募资额约11亿港元。
那么对应卫龙的总市值则不足300亿元。
但如果对应这期间的港股市场就会发现,这一估值下降水平其实和港股的整体走势是息息相关的。
去年2月时,恒生指数触及其近四年的最高点——31183点,并在2021年6月前一直维持在29000点以上。
在6月之后,恒生指数一路下跌,并在11月初触底,指数仅剩14597点,对比去年最高点下跌约53%,这一数值恰与卫龙所谓的“估值打折”水平基本一致。
在这种时刻上市,公司为了顺利发售,显然无法维持在港股高点时的估值水平,而尽快上市则是卫龙为了应对去年3月首次融资时的参与方如CPE源峰、高瓴、腾讯、云锋基金、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厚生投资、海松资本等机构可能面对的亏损所采取的积极措施。
对于这种与市场一致选择了“打折”上市的行为,市场最终也给出了自己的回应:截至12月7日,卫龙已获得9.1051亿港元的保证金贷款,超购逾7倍。
很显然,短期应变下的融资额度调整并未影响市场对卫龙的热烈回馈,以及对它长期价值的认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