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展美国的兵马俑手指被盗,中国有哪些文物禁止出国参展?
去年12月底,去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科学博物馆展出的兵马俑,居然被一名24岁的美国青年拗断了手指。价值2000多万人民币的兵马俑,遭受到无如此粗暴无礼的对待,很多人都很心疼。虽然现在中国两名专家已经赶赴美国,对受损的兵马俑进行修复,美国方面也做出相应的处理,窃贼遭到起诉,但是不少人对出国展览的文物还是不放心。
其实,不必过于操心,国家对珍稀文物,是有相应的保护措施的。目前国家文物局已经印发首批永久禁止出国的参展的文物目录。首批被禁止出国参展的文物一共有64件,今天千夜就跟大家聊聊自己亲眼见过的其中几件。
第一件,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代表性陶器,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上面绘有鹳鸟衔鱼图案,乍一看上去非常时髦,图案非常有设计感。联想到这时远古时代先民的作品,就能明白它珍贵在哪里:这件保存完好的陶器,展现先民的艺术修养,是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
展开全文
第二件,后母戊铜鼎,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司母戊大方鼎”,目前中国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它大概制作于殷商后期,距今有3000余年历史。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高1米33、长1米1、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制作如此巨大的一件青铜器,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司母戊大方鼎体形巨大,但是纹丝不错,可见商代铸造工艺精湛。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想要把此鼎运走,奈何过于沉重带不走,因此才幸运地留在大陆。此鼎原藏南京博物馆,后来被调去北京,现在是国博的镇馆之宝,也是中国的镇国之宝。
第三件,明代凤冠,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北京昌平定陵博物馆。
凤冠是古代皇后的后冠,由于不容易保存,留存至今最早的凤冠就是明代这四件真品。在隋炀帝墓出土的萧皇后凤冠,因为年代久远,被风化腐蚀了不少,最后靠文物专家一点点修复,终于重现原貌。但是遗憾的是,有很多部件都是新造的,对比之下,明代凤冠的价值可想而知。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国家主动发掘定陵,这是迄今为止唯一官方组织的对帝王陵的考古发掘,自那以后国家明令禁止主动开发帝王陵。因此,定陵出土的后冠,珍贵是不言而喻的。
定陵埋葬着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孝端、孝靖,一共出土的四顶后冠: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各一顶,它们分属于两位皇后。明代是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王朝,大明衣冠也是汉家衣裳的最后传承。大明凤冠的制作工艺和华美精致,远甩开大清凤冠不止一条街,这是千夜对比过两个朝代后冠的真实感受。定陵出土的四顶凤冠,冠上饰件以龙凤为主,龙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呈镂空状,富有立体感;凤用翠鸟毛粘贴,色彩经久艳丽。大清后冠仅仅是在冠顶缀以一颗大东珠,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精美程度都差远了。
定陵出土不少精美的文物,由于上世纪50年代保护意识欠缺和技术落后,有些出土后就毁了,所幸龙袍和后冠保存完好,今天无法目睹大明后冠的风采了。
第四件,铜奔马,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这件文物有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叫“马踏飞燕”,东汉时期的作品,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汉墓。这件文物的实物破位小巧,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马踏飞燕”不仅造型栩栩如生,展示了古代高超的制造工艺,更妙的是如果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因此,有人认为它不仅仅是杰出的艺术品那么简单,还是相马的法式。
“马踏飞燕”不仅是武威市的城市城标,并且国家旅游局正式将其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图形。它是甘肃省的文化象征,也是国家的文物精品,不允许境外展出是情理之中。
第五件,曾侯乙编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的作品,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这套编钟大小65件,重达2567公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形质最完整的的编钟。出土当时,就有专家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结果发现曾侯乙编钟音域跨越5个半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更加难得的是,编钟上的铭文,俨然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试想,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演奏它的乐队规模是何等恢宏,中国不愧为“礼乐之国“。
这套让中国人骄傲的编钟,出土迄今只演奏过三次。第一次是1978年,音乐家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后,演奏了《东方红》、《楚商》、《一路平安》等中外名曲。第二次是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曾侯乙编钟被特批进京,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各国驻华大使演奏了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和《欢乐颂》等中外名曲。第三次是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国家特批再次敲响了编钟。
第六件,茂陵石雕,现藏茂陵博物馆。
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园,陪葬茂陵的霍去病墓倒是成为茂陵的核心景区了。因为霍去病墓前有保存完好的一组16件汉代石雕艺术珍品,除了著名的“马踏匈奴”之外,还有卧牛、跃马、石虎、野猪等等。茂陵博物馆还藏有鎏金鋈银铜竹节熏炉、鎏金铜马等汉代文物,唯独这组看上去粗犷古朴的石雕是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为什么呢?
如果说“马踏匈奴”见证汉武帝时代,汉对匈奴的战争,那么其它的石雕有何价值呢?首先,这组石雕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圆雕工艺品,汉代留存至今着实不易。
透过它们,现代人可以领略汉代石雕艺术简练古拙之美,感受那个“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时代,蓬勃刚健的民族精神。其次,它们太重搬运不方便。上世纪80年代,茂陵石虎曾远赴美国参展,汉代石雕独特艺术风格征服了全美。只是在运输过程之中,对石虎的本身损耗不小,因此国家在那以后,禁止茂陵石雕出国。想参观的朋友,只要去陕西茂陵就可以了,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是有多幸运?
篇幅所限,其它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如河南博物院莲鹤铜方壶、法门寺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三星堆青铜神树、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战国水晶杯等等珍稀文物,千夜不在此一一跟大家分享了。
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中国虽然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着令人羡慕的文物资源,可是近代由于种种原因不少文物或流离海外,或遭受严重破坏,每一件保留至今的文物都值得用心呵护。你们说对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