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沈万顺 | 甪直万盛米行原型

Connor 币安APP下载 2022-11-11 322 0

沈国琛 号宽夫,生于1830年(清道光十年庚寅)。

起初只是个开铁匠铺的小业主,自己还得撑钳打铁。 在1862年左右发了一笔特大横财,超过了当时甪直的严、殷、陈、金四家, 成为全镇的首富 。 后来他又花一万几千两银子捐了一个候补道的官衔。

甪直沈氏经济集团

百年老店沈万顺

同治初年,他在甪直镇西涨汇开了两爿大店:一爿叫沈万顺糟坊,一爿叫沈万顺腌腊南北货烟纸,后来又开了沈万顺糟坊分店,形成了一个经济集团,老百姓说:“西涨汇的市面是沈家撑的。”在全镇商业中他们也成为鹤立鸡群的特殊字号。

现把情况介绍于下:

一、沈万顺糟坊油酒

约开设在清同治初年,坐落在 甪直西涨汇大街,匹对金鼎桥(编者注:或为现在的西汇饭店,待考证),

坐北朝南三大间门面,靠西一间半是大柜台,半间是过道,靠东一间是米店,糟坊作坊在施家桥下塘。

以前的情况不知道了,到抗战前约有资金3000石左右,经营酒、油、酱油三个项目,批零兼做,全店有职工近十人。 酒是自己做的,烧酒每年约做2000石,根据天时变换原料用米、粞、小麦等等,黄酒一年做糯米五六百石,糟坊雇有司务7人,旺时再用临时工。 因为酿造得法,所以白酒甘冽,黄酒醇厚味浓,很得群众好评。

除门售外,附近市镇前来批发的很多。 店里还设有酒堂,冬天来饮黄酒还备有汤炉,用抽筒盛酒放入汤炉炖热后供应客人,还备有简单的下酒菜,如花生米、豆腐干、五香豆等。 万顺没有油坊,油是从 陈墓镇张家油坊 批来再转卖的,酱油是从 陈墓震源酱园 批来再转卖的。

展开全文

一开间门面的米店有两只米柜,他们主要是升斗零售。米倒到升斗里总有一个满头,职工拿一根垂直“丄”字形的耥耒把满头刮平,然后倒给顾客。这店的经营特色就是 刮满头时只刮去一半,半个满头送给顾客。顾客说:“买一升米三次半个满头就是1碗饭。”那时穷人较多,所谓升斗小民,每天上午拿淘箩来买几升米的顾客络绎不断,到将做中饭时常常排起了队,一天要销去四五石米。

经理前是顾见山,后是陆治宸,一直做到公私合营。该处房屋业已破旧,现已翻建一新,曾由供销社开设布店。

二、沈万顺南北货腌腊烟纸

开设时间和万顺糟坊差不多,距今约150年左右,坐落在西汇街东口施家桥西堍。现在门牌是西汇上塘街2号(编者注:现在圣莲人家),坐南朝北4开间门面,靠东沿河的一间是堆放咸鱼咸肉的,第二间是咸肉砧墩和咸鱼摊,第三间是烟纸杂货,还有一条通道,第四间是南北货与香烛。

这店的特色是进货比较讲究,质量较好,咸鱼咸肉都派人亲自去苏北、常熟浒浦等地选购,纸货都是从苏州东来仪等名牌店批进,南北货亦比较齐全,所以自始至终生意一直很好。经理先为顾见云,后为严文龙(东山人),最后是陆治宸统管二店,公私合营后几度更改经营门类,曾挂招牌“万顺副食品门市部”。

这两爿沈万顺从开张起一直到抗战生意一直很好,年年赚钱,抗战八年时沦陷区改换币制,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难,商业亦逐渐萧条。这时沈宽夫父子已死,传给了6个孙子。他们中间贫富不等,经济困难的子孙就常到店里借钱生活。店经理当然一视同仁,一人借了,另外还备五份,给其他五人送去。如此年复一年,把店里资金抽去很多,商店只好逐步缩小经营范围,遂至每况愈下,到解放之后支取更多,两爿店基本抽空,到公私合营已所余未几了。

三、沈成号糟坊酱园

坐落在香花桥西,门牌是西汇上塘街36号(编者注:现在为甪直酱品厂门市部),坐北朝南三开间门面。这里原来是沈万顺糟坊的分店,开设时间略晚于万顺糟坊,亦在百年以上。

民国初年,沈宽夫早已死了,这“沈成号糟坊酱园”是他的五子漱石和诸侄分家时分给 长房长孙沈柏寒 的,于是改名“成号”。当时资金约2000元,聘请汪祥云为经理。开始自办糟坊、酱园,自制各种酱菜,当时东市张源丰的“甪直萝卜”已很有盛名,汪祥云亦进行仿制。开始经营很顺利,但是当时正在开创各项事业,正是下本钱的时候,另一方面管理比较差,所以连年亏损。汪祥云被辞退,沈柏寒另聘老友刘蔚如担任经理。当时是民国十几年的时候,因为店里底子尚厚,门类齐全,连续整顿店规,提高产品质量,得以扭亏为盈。

刘蔚如一边发展业务,一边以多余之款没有通过沈柏寒买了好几处房子,资金倒反而不充裕了。沈柏寒对此经营大不以为然,认为赚了钱应该投入再生产,买房不是正业,且房金收入不及再生产利润大。为此两人时常发生龃龉。沈柏寒就在民国二十五年聘用严达川为经理助理,刘蔚如亦心知其意,因沈是老友,严是他女婿的弟弟,所以悉心领路。

隔两年,到民国二十七年时,刘纬如就因病辞职告退,沈柏寒就正式聘严达川为经理。这时他才28岁,正当年富力强之时,悉心整顿店务,力图发展,再次和职工研究,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土烧年做600石,黄酒年做糯米400石,比以前有所增加,黄酒质量超过了沈万顺,外镇亦来批购,店里设有酒堂,冬天卖热酒应客,生意很好。酱油色红而鲜,更换了“顺风牌”的牌子,销路大增。酱菜按四季时令增做十多个品种,又仿制了榨菜,每季都有新品种应市,尤其对“甪直萝ト”刻意精功制造,甜、咸、鲜的程度一度超过了张源丰,在推销上亦广找门路,和苏州叶受和、上海稻香村食品糖果店挂钩代销,一时风靡苏沪,为“甪直萝卜”打出了牌子,销出了名气。因为店里各色品种较多,价廉物美,生意大盛,营业额超过了沈万顺,年年赚钱,到解放前夕资本额已达4000石米,到解放后公私合营时已达人民币4万元。公私合营后改名为甪直酱品厂直到现在。

四、万顺米行

坐落在甪直南栅牌楼桥南上塘,现在门牌号是南市上塘街54号(编者注:现在为甪直三五斗文化基地),坐西朝东3开间门面。民国八年沈柏寒买了潘氏宅改建后,独自用来开设万顺米行。米行的格局为前店后场,前面是做买卖的店铺,后面是大米加工的工场和储存粮食的廒仓,据说光是存放粮食的廒间就有近百。

因为这是甪直最南的一家米行,所以又称南行。当时叶圣陶先生在甪直甫里小学教书,写了许多文章,有一篇叫《多收了三五斗》,是写谷贱伤农,米行剥削农民的故事。文章里的“万盛米行”原型就是这家,当时还引起过一番纠纷。

万顺米行原址改造中

后来范佩恒加入股份,资本达到3000石米,又继续有些小股参加进去,沈柏寒就在招牌上加一“恒”字,成为“万顺恒”米行,聘唐济成为经理。营业一直很好,年年有盈利。

到抗战时期,沦陷区日寇大肆收购军米,米行根本不能做生意。沈柏寒当时居住在上海租界,叫唐济成把粮食出售成现金交到上海沈处。沈是个学者书生,不懂做生意道理,把现金全部换成外币股票。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进驻上海租界,又侵入南洋各地,其所购的外币股票全部惨跌,引起股东间的争吵,结果仍以外币股票按股份分给各人,弄得不欢而散。

解放后,万顺米行一度曾作当地粮管所的粮食收购站和粮食仓库,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国家的粮食收购和居民粮食供应由统购统销走向了市场化,“万顺米行”也由此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万顺米行现状

(作者:严修桢)

背景介绍

一、沈柏寒

沈柏寒(1884—1953),名长慰,又字伯安。吴县甪直人(今属江苏苏州)。同盟会会员、教育家。

光绪年间重建甫里书院的沈宽夫,就是他的祖父。

他七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沈家是镇上有名的后起富户,在甫里书院设有家塾,并请昆山名士方还来教族中子弟。

沈柏寒从小得到名师的指授,打下了旧学根底。1904年,二十一岁的沈柏寒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教育系攻读。

1906年,沈宅大家庭内部发生严重纠纷,祖母忧急成疾,他只得辍学回乡。当时科举已废,各地都在兴办新学,沈柏寒在日本学过两年教育,也跃跃欲试。经与好友朱文锺等人商议后,决定把甫里书院改为甫里小学。

二、严修桢

严修桢(1923 — 1997)吴县甪直镇人。

1939 年冬,到常熟抗日游击根据地参加革命。1940 年夏,回甪直开展地下工作。1947 年 8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根据组织的安排,在群众中做宣传教育工作。

1948年秋(据许允列考证),任中共甪直地下党支部第一任书记。

5 月起,先后担任过张浦区副区长、昆山县文教科副科长、昆山县人民政府秘书室助理秘书、昆山县人民法院秘书、人民法庭庭长等职务。

严修桢 许允列编著《甫里漫录》

三、万盛米行旧址

万盛米行旧址,位于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南市上塘街54号。 约建于晚清,如今占地面积213.04平方米左右。

文物普查发现,万盛米行尚存河埠头1座;铺面1栋;大厅1栋;附房1栋。河埠头为花岗石台阶,八字形式,宽14.4米,进深2.55米。米行铺面面阔三间12.3米,进深5.5米,前三界后双步形式。大厅面阔三间9.7米,进深8.3米,内四界抬梁式,前轩后单步,前轩为船篷轩。大厅北侧附房面阔一间4.45米,进深五界6.3米。整座建筑保存状态较好。

2009年7月,万盛米行旧址被市政府列为第六批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7月,经过保护性修复后,现已开设为文创项目-三五斗文化基地,并正式对外开放。

注:

1.文章来源:严修桢 许允列编著《甫里漫录》

2.经作者同意授权发布,本文仅用于分享交流,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