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路街道丨告别“拎马桶”!“一户都不能放弃”

Connor 币安下载 2025-11-05 2 0

人民网记者 董志雯

编者按:

“十四五”以来,上海坚持为国担当、勇为尖兵,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着力打造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最佳实践地,在高质量发展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即日起,由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大江东融媒体工作室指导,人民日报客户端上海频道、人民网上海频道联合推出“‘上海:人民之城’高质量发展这五年”融媒体系列报道,走进一线,探寻人民城市建设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我们一家在这里住了快50年,以前冬天出门倒马桶冻得直哆嗦,再加上腿脚不便,实在力不从心。如今,有了独立的如厕空间,真是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站在焕然一新的家里,杨浦区定海路街道共青路119弄的84岁老人严素兰感慨地说。

这条始建于上世纪40年代的老弄堂,这段时间完成了一件大事——为居民安装了独立的卫生设施。从此,这里的近百名居民彻底告别了每天倒洗马桶、排队上公厕的日子。

老弄堂的新烦恼

共青路119弄由于建造年代久远,大多数居民家里都没有卫生设施,每天都要使用公共厕所。

定海路街道丨告别“拎马桶”!“一户都不能放弃”

如今,严素兰有了独立的卫生设施。 人民网记者董志雯 摄

严素兰说,“以前每天早上都要去倒马桶,下雨天特别不方便。年纪大了,腿脚不好,真是越来越吃力。”

住在另一栋楼的徐衍翠也有同样的困扰:“我今年82岁,腿脚不方便,以前半夜要上厕所,都得摸黑出去。冬天冷,夏天蚊虫多,真是受罪。”

一面是繁华都市,一面是手拎马桶。这样的反差,让“拎马桶”问题成为上海人生活中的痛点。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能拎着马桶走向现代化”这场民生实事攻坚战,跨越30余年,也成为上海城市治理的一个缩影。

展开全文

杨浦曾经是上海二级以下旧里最为集中的老工业城区之一,有着大量上世纪50至70年代建设的工人新村、不成套或无卫生设施职工住宅。90年代以来,在历届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接续努力下,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指引下,杨浦区加快推进,于2022年全面完成旧区改造,为16.4万余户旧里居民解决了“拎马桶”问题。

也是这一年,随着全市成片旧改任务的完成,上海集中成片的“拎马桶”问题基本解决。

2023年,上海住建部门对分布在零星旧改地块、中心城区旧里、郊区老镇老街的无卫生设施旧住房开展全面排摸。通过倒粪站倒排,最终锚定14082户“拎马桶”居民,制定两年完成改造任务的目标,进行最后的攻坚拔点。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上海向“拎马桶”难题发起最后的冲锋。

一户一策解难题

为老房子加装卫生设施,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

难在哪?本以为,政府出资,通过加装抽水马桶等方式,对未纳入旧改范围的“拎马桶”房屋进行无卫生设施改造,应该很受居民欢迎,没想到,偏偏有不少居民纠结。

为什么?不是不想告别“拎马桶”的日子。而是,“地方太小了!”这是许多居民最初的顾虑。这里的房屋面积普遍狭小,结构复杂,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挤”出一个卫生间,同时还要铺设管道、保证通风排水,无异于一场高难度的“微创手术”。

定海路街道丨告别“拎马桶”!“一户都不能放弃”

施工改造中。

“每家的户型都不一样,空间都很小,管道怎么走,马桶装在哪里,都要现场看。”定海路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街道组建了专门的工作组,挨家挨户走访,听取居民意见。

“听民意解民忧,让惠民工程再升级,切实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定海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李荣向记者介绍了工作法。

定海路街道丨告别“拎马桶”!“一户都不能放弃”

施工改造中。

“首先是倾听,每一户的声音都重要。”李荣介绍,街道与居委组建联合工作组,党员与志愿者全程参与耐心讲解,细心倾听,针对面积小、施工难等顾虑一一沟通,逐一化解。针对不同家庭实际,量身定制“一户一方案”……

定海路街道丨告别“拎马桶”!“一户都不能放弃”

徐衍翠终于不用冬天再去公共厕所。人网记者董志雯 摄

考虑到徐衍翠年事已高,街道还在马桶边特意加装了牢固的不锈钢扶手。“他们想得很周到,连我起身方不方便都考虑到了。”徐老太说,“我家地方小,一开始我觉得装不了。后来工作人员来了好几趟,反复测量,最后在墙角找到了合适的位置。”

“一户都不能放弃。”在杨浦,为了摸清“拎马桶”的底数,工作人员对全区63个倒粪站逐个蹲守统计。发现一些原先并不在册的工业用地也存在“拎马桶”后,房管局主动与老厂房原系统单位联手,在充分考虑居民诉求意愿的基础上,完成10余户无卫生设施房屋改造任务。

没有“一刀切”,只有“一户一策”。“螺蛳壳里做道场”,考验的是技术水平,也考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小空间里的大民生

“在施工中要把服务送到居民心坎上。”李荣细数了多个服务细节,比如严格限定作业时间,搭建围挡,防尘降噪,及时清理工地、清运垃圾,最大限度减少扰民,还请专业工程师现场答疑,并帮忙安装热水器、检修线路,用点滴细节,传递暖心温度。

定海路街道丨告别“拎马桶”!“一户都不能放弃”

改造后的独立卫生间。人民网记者董志雯 摄

“现在好了,不仅能用上抽水马桶,还能在家里洗热水澡。”徐衍翠高兴地指着新装的淋浴设备说,“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去公厕会滑倒了。”

定海路街道丨告别“拎马桶”!“一户都不能放弃”

改造后的卫生间,专门安装了防滑的把手。人民网记者董志雯 摄

如今,走进共青路119弄,从外面看,老弄堂还是原来的样子。但走进居民家里,就会发现生活已经发生了大变化。

“现在方便多了,”严素兰说,“晚上起夜不用出门,下雨天也不用发愁。这对我们老年人来说,真的是解决了大问题。”

徐衍翠也表示:“现在亲戚朋友来串门,我也不用不好意思了。家里有了卫生间,生活品质提高了很多。”

夜幕降临,共青路119弄的灯光次第亮起。在这个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的老小区里,居民们告别“手拎马桶” ,拥抱新生活。“我们日子有盼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