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的一生应该正确地评价

Connor 币安交易所 2022-10-14 235 0

1587年阳历十一月十三日,南京督察院右都御史海瑞与世长辞。他的一生是富有传奇的,对于他的生平行事改如何评论,人们曾经发生过激烈的争执。

海瑞的祖上原籍福建,南宋的时候从福建迁移到了广州。他的父亲海翰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只是一个廪生,就是一个享受政府膳食补助的在学生员。海瑞打小就很命苦,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从此和母亲相依为命,靠着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田地,维持生活。他的母亲谢氏是一个性格刚强的女人,对海瑞的要求很严格。海瑞从小就饱读诗书,海瑞读书的时候,正是王守仁学说盛行的时候。王的学说要点除了主要方面是唯心主义以外,还有提倡知行合一、理论和行动一致的积极方面。王阳明还提倡“立诚”,反对伪君子式的“乡愿”作风。这对海瑞日后的为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在乡试中以一篇《治黎策》中了举人,这篇策论中,海瑞针对海南黎患不绝的现状,提出了开通十字道路,见解十分独到。

海瑞在做官的时候是十分反对铺张浪费的,他的一生十分清廉。海瑞就任应天巡抚之后,立即颁布《督抚宪约》,规定巡抚出巡各地,府、州、县官一律不准出城迎接,也不准设宴招待。考虑到朝廷大员或许仍需稍存体面,他准许工作餐可以有鸡、鱼、猪肉各一样,但不得供应鹅和黄酒,而且也不准超过伙食标准。这个标准是:物价高的地方纹银三钱,物价低的地方两钱,连蜡烛、柴火等开支也在上述数目之内。

展开全文

按照当时官场的风气,新官到任,旧友高升,总会有人来送些礼品礼金,以示祝贺。这些礼品礼金只要数额不大,也是人之常情。然而海瑞公开贴告示说"今日做了朝廷官,便与家居之私不同"。然后把别人送的礼品一一退还,连老朋友贺邦泰、舒大猷远道送来的礼也不例外。至于公家的便宜,更是一分也不占。海瑞临终前,兵部送来的柴金多算了七钱银子,他也要算清了退回去。

海瑞为官如此清廉,他的母亲既是他的抚养着,也是他的启蒙者。在海瑞很小的时候,她就对他口授经书。所以历史学家们认为海瑞的刚毅正直,其中就有他母亲的影子。海瑞的一生中也写了很多的作品。

海瑞的作品表明,他单纯的思想不是来源于天赋,而是来自于经常的、艰苦的自我修养。既已收到灵感的启发,他就加重了自我的道德责任;而这种责任,又需要更多的灵感才能承担肩负。

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月十四日,海瑞病故于南京任上。他没有儿子,所以去世后,佥都御史王用汲去主持海瑞的丧事,看见海瑞住处用葛布制成的帏帐和破烂的竹器,有些是连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的,因而禁不住为之悲泣不已,凑钱为海瑞办理丧事。海瑞的死讯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海瑞的灵枢用船运回家乡时,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的人站满了两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绝。朝廷追赠海瑞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明史》中这样评价海瑞的一生:

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尝言:"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税,尚可存古人遗意。"故自为县以至巡抚,所至力行清丈,颁一条鞭法。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云。赞曰:海瑞秉刚劲之性,戆直自遂,盖可希风汉汲黯、宋包拯。苦节自厉,诚为人所难能。

赵先生认为,在很多历史评价当中,对于海瑞的评价都把他过于神话了。我们应该把他放在当时的那个历史环境中,客观地评价他,这样或许才是正确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