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另类脸谱武昌起义后的尴尬乱局,4个人斗法,3座城市争名

Connor 币安APP下载 2022-10-09 186 0

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十一):天下兴亡都作土。

武昌起义后,面对袁世凯麾下精锐北洋军的进剿,武汉新军不堪一击,连失汉口、汉阳2座重镇,此时武汉方面的掌舵人黎元洪,不得已呼吁停战接受调停。袁世凯也乐于看到这样的结局,因此调走了主战的“北洋之犬”冯国璋,主和派的段祺瑞走马上任北洋军前敌指挥,然而黎元洪等人却面临着来自内部更大的危机。

此时南北方即将第一次召开和谈,天下大势的走向似乎即将云开月明,但是此时仅代表就有三方之多,分别是江浙南方代表,湖北新军代表以及清廷的押宝所在、袁世凯北洋系统的北方代表。但是第一次和谈的地点,就有上海和武汉两座城市之争,按照袁世凯的理解,武昌作为首义之城,湖北新军又作为中坚力量,只要派代表赴武汉谈判即可,所以袁世凯心腹唐绍仪作为北方代表亲赴武汉与黎元洪谈判。

但是以江浙督军为后盾的南方代表伍延芳,坚持地点设立在上海,否则免谈。无可奈何的北方与湖北方面只能远赴沪地。为了起事后的掌舵人地位,围绕在上海和武汉两座城市背后的各方势力,更大的矛盾接踵而至,所谓共同推翻清廷的愿景渐露裂痕。当黎元洪通电各省代表赴武汉共商大计之时,江、浙、沪三省都督则通电要求在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所以各省代表在此时甚至出现两头跑的尴尬境地。

展开全文

但是武昌毕竟是名副其实的“首义”之城,而黎元洪也颇具威望,自知理亏的南方代表最后做出让步,机关可以设立在武汉,但是会议要在上海召开,家国天下定鼎之事,竟然如此这般纠结。其后北洋军炮轰武汉,湖北新军疲于应对,而南方军攻克南京,此时的南方代表立即趾高气扬起来,提议机关应该设立在南京,而且江浙沪三省督军在未照会武汉的情况下,推举黄兴作为大元帅,黎元洪开始明白,他一直没有被看作自己人。

但黄兴在武昌起义后作为湖北新军的总指挥,迎战北洋军时连丢汉口、汉阳。在争议与喧嚣中,黄兴请辞,大元帅又变为了黎元洪,袁世凯作为最后的收割者,也乐于看到这些义士们相互倾轧,坐收渔翁之利。随着孙中山的游历归来,局面更加尴尬,即使孙中山最终当选为大总统,而且与黎元洪也惺惺相惜,但是18个实权职位中武汉方面未获一人,这显然与黄兴有关,毕竟“阳夏之战”的败绩,湖北新军对其议论颇多。

面对此番局面,袁世凯、黎元洪、黄兴以及孙中山等4人之间各怀心事,背后相互斗法。而武汉、上海、南京3座城市也争夺最后的定都之选。章太炎的爱徒,湖北籍“狂人”黄侃开始发声,意欲为武汉方面争荣。当清朝倾覆在即,天下一片欣欣向荣的时代大潮,谁又会在意这些背后的波澜诡谲呢?天下兴亡,最终不若都作了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