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为何没守住皇位,看他生前说过的七个字,注定他必败给朱棣
这是一场叔侄之间的较量,侄子被叔父赶下台,叔父成了史上唯一成功起兵造反的藩王,这就是靖难之役,明显双方力量悬殊,那朱允炆为什么没能守住皇位?朱棣造反成功又是谁的过错?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靖难之役开始前,燕王朱棣已经是明王朝势力最大的大佬,此时朱允炆已经是明王朝第一把交椅并开始削藩,朱棣势力的日渐壮大引起建文帝朱允炆的忌惮,为了尽快削弱朱棣的势力,消除朱棣对自己的威胁,朱允文的削藩一开始就显得过激了,朱棣掌握的大部分兵力被收回,身边也有朱允炆派来的人监视着他的行动,稍有风吹草动就会上报南京将消息传递给朱允炆,儿子们也被朱允炆留在南京当做人质,朱棣的其他几个兄弟这时候混的比朱棣还惨,要么被废贬为庶人,要么被削爵受软禁,湘王更是被朱允炆逼得以死明志,放火自焚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展开全文
形势危急,但朱棣也不是吃素的,十岁封燕王多年打怪升级,刀口上舔血的经历,使得朱棣实战经验丰富,有着出色的军事能力,且文韬武略和心机城府都不是朱允炆这温室里长大的菜苗能比的。很快他就找到了破解僵局的方法。朱棣先是装疯卖傻,让全北平的人和监视他的人都以为朱棣疯了,表面上他是一个疯疯癫癫的痴傻王爷,实际上他仍旧是那个富有谋略的军事统帅,他暗暗在自己王府中训练官兵悄悄地在府中鸡圈的地底下铸造兵器,等到时机成熟以后,他当即带领部队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名义控制了北平城,随后带兵南下,攻城略地,越战越勇。反抗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最终成了青史留名的永乐大帝。
镇守边关的藩镇王爷,摇身一变成了皇帝,文治武功都彪炳史册,朱棣本人的实力确实彪悍,那他的博弈对手侄子朱允炆怎样呢?
他本是一个幸运儿,得祖父青睐,坐上万人之上的位置,却非要自己作死,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朱元璋长子朱标病逝以后,朱允炆就被立为太孙,作为日后的继承人来培养,继位朱允炆开始着手削藩,削藩就削藩吧,可他放着汉武帝‘推恩令’这个现成的成功案例不学,非要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提议下急不可耐的想一步到位,短短一个月内就削了三位藩王,而且在黄子澄的提议下,朱允炆将几位叔父削爵禁流放软甚至逼迫致死,这就给的朱棣起兵的理由。
而黄子澄这个猪队友还让朱允炆把在南京做人质的朱高炽等人放回北平,觉得继续扣押他们就是打草惊蛇,结果这却是放虎归山,黄子澄这一提议反而给朱棣送去了一员猛将。回到北平的朱高煦跟着父亲四处征战,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真真的用了那句话,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除了身边几个猪队友,朱允炆自身的性格和处事态度也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眼看朱棣南下的燕军势如破竹,驻守各地的明军是节节败退,他还对前去镇压的士兵下令,勿使我背负杀叔之名,就是这一命令让朱棣多次绝处逢生,直至后来进驻南京,自己当了皇帝,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朱允炆给自己挖了大坑,怎么爬都爬不出去的那种。朱棣和朱允炆自身的能力和身边团队的助力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除了这两点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也导致这场博弈的结局呢?
他是为数不多的草根皇帝,白手起家,将天下大权握在手中,
为了后代坐稳龙椅,他机关算尽,却不想正是他自己给孙子挖了大坑,断了孙子后路。元朝末年,朱元璋瞅准商机,揭竿而起,和一帮一起从淮西出来的老兄弟一起打怪赢得了天下,朱元璋荣登大宝成为明朝集团CEO,这些老兄弟也成了集团元老,但是当朱元璋成为天子之后,以前这帮老兄弟就不再是兄弟了,他们开始成为朱元璋眼中功高震主的威胁。于是为了巩固朱家的江山,他分封自己各个儿子下基层就藩,希望全国各地都在朱家人的掌控之下。
与此同时,这帮淮西兄弟们也很快就因为自己的枉顾王法和朱元璋的算计一个个被朱元璋铲除。原本以为这么做就能保住朱家江山统治无恙子孙后代能稳坐龙椅,结果到孙子这就出问题了,朱棣带领着他的军队几乎攻无不克,朱允炆这边却没有一个能带兵打仗的将才,蓝宇常遇春等能打善战的将领都被朱元璋弄死了,只有一个年过七旬的耿炳文被朱允炆临危受命,并且朱允炆下令“毋使负杀叔父名”。这七个字让将领们不敢对朱棣下死手,而且耿炳文只擅长防守,他也在朱棣手下吃败仗。这时又是猪队友黄子澄出手,上书朱允炆任命李景隆代替了耿炳文,而这个李景隆虽然是将门之后却是个纨绔子弟只会纸上谈兵。
当朱棣打到南京城墙下的时候,他和朱穗一起主动给朱棣打开城门,迎朱棣进城,南京的皇宫中燃起熊熊大火,朱允炆自此下落不明。朱棣则取朱允炆而代之,坐上了那明王朝的第一把交椅,改年号‘永乐’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一场靖难之役,朱棣登上历史舞台,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朱允炆在朱棣这个王者面前啥也不是。对于朱棣造反成功,您怎么看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