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禹即王位
舜帝时期,滔天洪水淹没农田,冲走房屋,百姓苦不堪言。禹在父亲鲧留下的脚步下,成功治理洪水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
涂山会盟
大禹在位期间,在涂山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看着大禹穿着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
礼毕之后,夏禹在台上说了一些客套的话,大概意思就是自己能力不够,品德不足以使各位诸侯服我。如今坐了王位也是因为治水的那一点点微功。如果有人对我有意见一定要对我说。
听了大禹在台上的话,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
展开全文
这次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
铸造九鼎
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大禹决定效仿黄帝功成铸鼎,就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铸成,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领袖选举
继任领袖的人选要经议事会认可的形式尚存。从虞舜到姒禹正处于社会大发展的时代,各种人才辈出,禹在位期间首先被举为姒禹继任者的是当时曾掌五刑、负责狱讼的皋陶。
这个皋陶曾经与高辛氏的契、后稷共同辅佐大舜,成为中国先秦史中一位深远影响的人物。其创刑、造狱,倡导“明刑弼教,以化万民”的思想为四千多年来我国各个时期制定、完善、充实各项法律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历史上被人们喻为“圣臣”。
在尧和舜时期任士师、大理官,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即司法长官。皋陶被聘任为掌握刑法的官后,协助执政司禹处理领导事务。不过很可惜的是皋陶先姒禹而死,
没办法部落联合体议事会又推举了益,即伯益。这位伯益是颛顼和少典氏的后裔,与皋陶有一定的血缘亲属关系,曾协助姒禹平水土,有功而受到妫舜的器重,被任命为掌管山泽、调驯鸟兽的“虞”,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畜牧业。相比于后来登上王位的启来说,伯益的成绩更好一些
禹在位的第十年东行,到了会稽后去世(竹书纪年载为四十五年),皇甫谧认为禹享年一百岁左右
启夺取王位
在那个时代,传统习俗已被新的价值观念取代。经鲧、禹两代经营,夏后氏已形成一支强大的势力,随着王权的产生,氏族制度的机关已部分被改造,部分被抛弃,
禹死后,启立即发动了对法定继承人的攻击,想要夺取了领袖的职位。但“叛乱”的姒启遭益的有力反击,一度处于劣势,甚至被拘禁,但因有姒禹的经营和培植,夏后氏根基更深、实力更强,在拥护者的支持下,夏后氏及其拥护者联合起来对益发动战争,终于杀益,使启夺得领袖的权位。
钧台之享
但是夺得的王位总是使人不踏实,启决定在今河南禹县举行盟会,通报联合体内部各部落和附近酋邦,争取支持者,以确立自己的统治,
正如启想的那样,不是所有人都服他,这种破坏传统习俗的篡夺行为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实力雄厚,同样觊觎联盟最高权位的部落首领,以有扈氏为代表,公然表示不服从姒启作新的领袖
甘之战
启遂调集配属战车的王室卫队及诸侯族军数千人,西渡黄河,进攻有扈氏,双方对阵于甘。启在交战前,借口“威侮五行,总弃三正”,作为有扈氏的罪行,宣布“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就是他不服我,我要替天行道。
两军对战是强强相遇,因而打得十分激烈,不过从留下来的文字资料记载中可见启取得甘之战的胜利,“灭有扈氏,天下咸朝”是很不容易的。
夏王朝的胜利,使中原地区部族纷争的局面得到了统一,巩固了夏王朝的专制政权。经过这场战争,代表新兴的奴隶制社会的夏王朝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为其后定都斟鄩奠定了基础,为中国社会进入新的文明阶段作出了积极贡献。
评论